2008年前后,一名开奔驰车的北京光头男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叫王永,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坚持免费“顺风车”,先后帮助过数千乃至上万人,他的一句“搭车,不要钱”受到了全国数万网友的赞扬,更不乏有人追随王永的脚步,用同样的方式帮助着其他人。
“临汾也有‘王永’。”市民杨先生致电本报热线,讲述了他眼中的“奇遇”:日前,他站在路口等出租车,没想到从眼前驶过一辆接一辆的出租车里,竟然一辆空车也没有。正待杨先生焦急万分时,一名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停在眼前。
“去哪呀?我送你过去。”中年男子笑眯眯地说道。
这一定是辆黑摩的――杨先生给出了第一印象。但时间紧迫,情急之下他顾不了那么多,一抬腿坐到了摩托车后座上。
到了目的地,杨先生问及需要多少钱时,这名中年男子说:“不要钱,路过看你着急,送你一段。”“你不是‘摩的’呀?”杨先生惊讶了。
“不是,我在东城有个烧烤摊。不干‘摩的’。”说完,中年男子摆摆手离去。
“尽管是一件小事,但我非常感动。”杨先生感慨地说:“我要找到他,我欠他一声‘谢谢’。”辗转、打探、寻找,记者跟随杨先生一个烧烤摊又一个烧烤摊,终于在市区解放东路美特好超市附近找到了这位“王永”式的人物――王林记。
这是一位朴实、善良、极富爱心的中年男人,尽管没有像北京王永一样的百万豪车,但他们的爱心却没有半分高下:20多年前,王林记向陌生的路人展示了一个平凡人的爱心,他不断地顺路捎人、专程送人,外地迷了路的游客、患疾病赶往医院的路人、雨中等不来出租车的陌生人、大风天气中的孕妇……许许多多的陌生人,迎来了王林记雪中送炭般的爱心。
王林记是洪洞县淹底乡人,那里是全市农业大乡。20年前,为了走出当时“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的现状,王林记来到城区,从人力三轮车开始,渐渐地在城市生根、成长。
蹬了几年“三轮”,许多腿脚不便的老人、手头不便的陌生人都先后成为他免费服务的对象,受助对象占据了王林记所有乘客中相当一部分比例。
后来,王林记张罗起烧烤摊,交通工具换成一辆摩托车,“顺风三轮”改成了“顺风摩托”,依然活跃在市区的街头。
出摊、进货、回家,只要走在路上,王林记就由不得经常瞅瞅路边,只要是焦急等车的人,他都要停下问一句。
无偿的送过多少人,王林记自己也记不清了,他告诉记者,其实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被别人误会的状况,“有时候,我主动问别人需不需要捎他一段时,也有人拒绝,不是因为他不着急,人家是担心我是坏人。”说到这些,王林记看起来有些失落,但是他接着说,“我相信世界上‘晴天总比雨天多,好人总比坏人多’,只要我坚持做好事,总会有人认可我。”这就是王林记最为可贵的地方,这长久以来不为名、不为利的坚持,也终于换来了他人的信任。
去年年三十晚上,王林记骑着摩托去接在外打零工的妻子回家,路上正好碰到一个刚刚交了车,着急回家过年的出租车司机,三十大晚上,路上行人、车辆都很少,王林记虽然和跟这个年轻人不顺路,但依然绕了很远先把他送回了家,没有收他一分钱,这位出租车司机称王林记是“同行”,但这种“经营方式”让他十分敬佩。
在旁人和他看来,这也许只是件小事,但在被他帮助的人看来,却是雪中送炭的温暖。王林记说:“谁都有个有急事或者不顺利的时候,伸手帮一把,自己心里也舒坦。”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原因,让他向周围的人,向我们生活的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