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从太行到延安》《辛亥遗事》《日月》等长篇小说的出版,我市文坛渐渐熟悉了苏胜勇这个名字。8部长篇小说,2部长篇报告文学,一部作品集,500多万字。提起这些成绩,苏胜勇总是谦虚地直摆手:“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我只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文学的乐之者。”
一
苏胜勇1951出生在浮山县革命老区,打小,他就聆听着老人们讲述民族英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有趣故事,这为他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小学三年级时的一节作文课,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记秋假里的一件事》,当别的同学正在发愁,大家还在议论怎样下笔时,他早已把写好的作文交了上去。老师把他的作文当成范文,在课堂上宣读,在教室《学习园地》上悬挂、展示。由此激发了他对写作文的兴趣,天天盼着老师布置题目,每周等着老师讲评作文,常常缠着大人讲故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小毕业,他的作文被全浮山县小学校刻成蜡版油印成册,当成范文背诵。
1967年,不得不辍学的他来到侯马运输公司工作,学习开汽车,在那个“手握方向盘,给个县长都不干”的年代,他边开车,边坚持学习,抽空就读书,有时间就学报,甚至把给公司出黑板报当成最大的生活乐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公司地方小,宿舍不够用,他们被临时安排在工会会议室里住,里间就是图书馆。工余时间,别的年轻人出去玩了,他就钻在里面看书。几个月的时间,把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看了个遍。在这里年轻的苏胜勇结识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茅盾、曹禺、赵树理等文学大家。
1969年底,他自愿报名参了军,当了一名汽车兵。这是他梦寐以求,甚至有点欣喜若狂。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绚丽的边疆风情,使这个初中辍学的汽车兵的脑海里面激荡着军人的灵魂,血管里面奔腾着军人的血液,行动上张扬着军人的风骨。在紧张的军营生活之余,他从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每天把看到的、经历的、想到的都用文字记录下来,自己独享,这使他的写作水平日益提高。
二
1979年,苏胜勇从汽车连长的岗位上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原临汾地区交通局办公室从事文秘、机要工作。1982年,国家第一批成人高考,他不假思索,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且以优异成绩被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这下,他如鱼得水,已经30多岁的他,年龄比别人大,拖累比别人多,但他学习劲头高,并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学出名堂,学出本事,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课堂笔记,别的同学只做一遍,他却做两遍,借以强化理解,增进记忆。
1985年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交通局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局长等职务,工作一变再变,但他创作的爱好始终没有变。
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由山西书法名家写的两幅条幅,一条是“和而不同,涅而不缁”,一条是“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正是这两句话,使他在充满金钱和欲望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面坚持操守,甘于淡泊,自得其乐。
2004年,已过天命之年的苏胜勇,开始为解甲归田后的生活打点。几经考察、思索,他把文学创作作为后半生的生存依托。难忘的人生遭遇,丰富的生活阅历,坚实的写作根底,活泼的脾气性格,成了他写作的基础。于是,一部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像流水一样的面世了。
三
2004年年底,他受报刊上刊登的一篇千字回忆文章的启示,创作出了长达45万字的长篇小说《从太行到延安》,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奉献上了一份贺礼。2006年底,第二部长篇小说《辛亥遗事》结稿以后,中国作协副主席、时任山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平看后高兴地说“老苏给咱山西增了光”,并亲自去北京将书稿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苏胜勇第三部长篇小说42万字的《日月》又出版了。同年12月5日,山西省作家协会和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在太原举办了《日月》作品研讨会。张平先生给会议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给作品以高度评价,对苏胜勇给予肯定并寄予殷切希望。
2011年,苏胜勇退休了。他彻底轻松了,这下可以专心致志地写作了。以尧都区抗日英雄景仙洲为生活原型的长篇小说《烽火英雄》出版,以一位女老板为生活原型的长篇小说《秋月》问世,以浮山人在北京创办的饭馆都一处为故事原型的长篇小说《京都一处》再现。除此以外,他还创作了两部反映隰县发展梨果产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隰州咏唱》和《隰州梨人》。
采访结束的时候,苏胜勇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计划到70岁时,再出版几部长篇小说。目前,反映《弟子规》作者贾存仁写作弟子规故事的长篇小说《弟子规传奇》写作已经过半,反映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创业经历的长篇小说《大山梨魂》和儿童科幻电视连续剧《沙漠探险》的策划及写作详细提纲已经完成,即将开始正式冲刺。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我的希望,就是人生……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