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她进入市传染病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护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她从一名普通的护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护士长。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面临着转院分配,而且要从神经外科的普通护士做起,那一年她30岁。有人劝她:“换个科室吧,神外的护理可不轻松!”她说:“再辛苦也不会比临纺的纺织女工一个夜班走8个小时累!”
她就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叶海棠,管理三个病区的护理工作。在她的带领下,神经外科的护理团队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多次获得“优质服务护理病区”等荣誉称号。
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共有3个病区,62名护士。翻身叩背、口腔护理、尿道口护理、留置胃管、吸痰、输液、宣教……神经外科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护士们面对着更繁重的工作压力,患者情绪不稳定、护理难度大、液体量大……许多时候还要面对不被患者家属理解的尴尬处境,在这里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更需要一颗能够理解和包容的心。
谁跑了我们也不能跑!
在神经外科,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喷射式呕吐,常常会溅在医护人员的身上甚至脸上,呕吐物散发的腥臭,家属有时也会捂着鼻子“敬而远之”。“谁跑了我们也不能跑!”这时的叶海棠常常会协助病人呈侧卧姿,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有时一个夜班接三四个新病人,忙一晚上也是常有的事,回到家后腿脚都是肿的,长年下来习惯了也就不觉得了……”
由于神经外科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长期受病痛折磨加上经济负担重,很容易有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急躁,会对我们发脾气,我们都能理解。”叶海棠解释说医院有明确规定,对与患者及家属发生口角的行为“零容忍”,护士们一般都会耐心倾听家属的诉求和意见,然后再耐心讲解。
为了使患者能够更好地休息和康复,新医院开诊后,开展了一陪一护制度,但是很多家属因为担心,总是扎堆守在病房里。“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家属的心情,站在门外直接呵斥不仅不近人情,也容易让家属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能先问问患者的恢复情况,比如体温如何、休息的好不好、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你先尽心尽责了,再委婉地跟家属沟通陪护制度,他们自然会配合……”对大家普遍反映不好沟通的家属,叶海棠也总有她的一套大道理:“家属也不是来医院添堵的,如果你觉得患者或者家属有情绪、不配合,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服务还不到位!”
“严师”+长辈” 打造优质护理团队
神经外科是各项操作最集中的地方,很多小护士刚开始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工作强度。
“新来的护士工作经验少,面对突发情况无法独立处理,必须要年长一点的护士手把手地教。”记者来到医院时,叶海棠正在监考新来的小护士们进行操作。“上班时间工作量比较大,基本没有时间带她们,一般都是下班后集中培训、集中测试,回到家经常已经过了饭点了。”
在神经外科工作了10余年的护士张卜莲对记者说,“叶护士长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患者当成你的家人、朋友,你的心情和你的态度就有了。’”在叶海棠的言传身教下,神外的护士们真真正正把优质护理落到了实处。
提起叶海棠,1992年出生的“小”护士王文玫说:“叶护士长就是神经外科的‘大管家’,三个病区都要事无巨细地照顾到。除了管理病区和患者外,还要时时处处操我们的心,所以,我们都努力以她为榜样,想尽量让她少操心。”
患者的康复是我最大心愿
在叶海棠心里一直有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当时她还在老院区,一个小伙子骑摩托出了意外,送来神经外科时还处于昏迷状态。在医院住了40多天,醒来之后情绪一度不稳定,情绪烦躁,成天闹腾,出院后神经外科护士全员一直很惦记他,担心他回家后的康复程度。一段儿时间以后,小伙子来医院复查时,来到护理站向护士们表示感谢,看到他出现时已完全康复的状态,护士们有的发出了尖叫,有的兴奋地奔走相告,欢欣喜悦的场面持续了很久。
看着小伙子和护士们有说有笑的场景,叶海棠深受感染。“患者接受治疗时,我们精心护理;患者出院时,我们仍然惦记;患者康复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成就感。说实话,那个小伙子康复以后来看我们时的笑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们的动力来源。”
患者南丽梅在神外三病区(老院区8楼)住院已经一年半之久了,从生命垂危到已经有了基本的意识,这个过程比想象中还要难熬。南丽梅的爱人刘成新回忆说,“我爱人有一次呼吸骤停,鲜血从切开的气管中不停地往出冒,我自己吓得都不敢在跟前站。护士们从上午7点守到下午3点,硬硬地把我爱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刘大哥情绪激动地说。面对称赞,叶护士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说实话,从事护理行业这么多年,不管多苦多累,看见患者一个个好起来就有了坚持的动力,就会觉得中间所有的委屈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记者 段碧蓉 安月琦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