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绵延万里,数不尽高原的沟壑山峁;骄阳肆意如火,锤炼着山西汉子的厚重淳朴;北风呼啸凛冽,刮不散的是高原儿女的情系苍茫。与共和国同龄的刘宁生是黄土高原忠诚的描绘者与歌者,唱起山歌画大山已成为他生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我打心底爱着这片土地。”出生于乡宁县的刘宁生,自幼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出于职业需要,他常常穿行于大山之间。若能偷得半日闲,他一定会打开速写本,用手中的画笔与眼前的美景来个“亲密接触”。1980年——1987年,他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经验,钢笔速写成为他的绝活儿,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山为媒,促成了刘宁生与绘画的“姻缘”。“起初,我对绘画有着 满腔热情,却找不着合适的定位,在国画与西画间徘徊。随后,在知名画家单华驹老师的点拨之下,我开始主攻山水国画。”有了名师指点,刘宁生很快找准定位,在学习绘画技巧与创作理念上不断创新,用笔墨“歌唱”自己心爱的大山。
1998年,刘宁生凭借作品《黄土沟壑人家》荣膺中美协“中亨杯”书画大展优秀奖,继而《黄土地》《逶迤古塬龙故乡》《放歌信天游》《秋山夕阳暮归图》等多幅作品频获大奖,在圈内大放异彩。“笔绘处遒劲苍茫,跃纸上情抒对大山的一片赤诚”,这是专业人士给予他的肯定与鼓励,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创作路线。
绘画之外,刘宁生无法舍弃的便是山歌。他常常一个人步入山野,在苍茫中边走边画。“画和唱都是相通的,一首好的歌就是一幅好的画。”刘宁生说,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情感的寄托载体。歌词中的画面感与意境美让他悟出了绘画的精妙,是他灵感的源泉。他也用绘画来丰满音乐,让音乐中的意境跃然纸上,使音形完美融合。
刘宁生着笔墨于大山,寄情于深沉厚重的黄土地。观刘宁生作品,浑厚圆实的山峁、低矮硬实的树木、藏而不露的窑洞、翻沟爬坡的羊群,乃至横跨牧羊人肩头的羊铲,以及闲置院落的石撵,被他倾注了更多的人文意蕴而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所绘之景虽是平常之物,却被他赋予某种象征意味和精神品格。
“北方的大山不似南方俊秀逶迤,葱翠奇峭,但是北方的山却有它的雄伟庄严。我们生活的黄土地承载了炎黄子孙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工业数千年的文明,也造就了黄土人淳朴厚实、吃苦耐劳而又勇于开拓的憨厚倔强秉性。”刘宁生对大山的独特情感浸染于纸上,那份深沉内敛、凝重庄严的情感便全然聚于心中。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陈亚楠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