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诗词是中华古文化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从几千年前的《诗经》开始,诗歌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文体,诗律成于唐代,同时达到鼎盛。由于文体受限,很多人不愿写诗,直到现在,写小说、散文的还是比写诗尤其是古体诗的人多得多。
在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说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语言,成天在微信上、网络上传播,使祖国的传统语言变了味道。然而,也有人捍卫着国语的纯洁与神圣,用古体诗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情。他不在高等学府,也不在机关殿堂,而在农村乡野中,在机声隆隆中。他,就是曲沃县史村镇常村村民赵宾,至今,他已经写了千余首古体诗。
说起来,赵宾与古典文化的渊源与他祖父有关,他的祖父在乡间是个文化人,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也画得非常好,至今村里老院的照壁上还留有他的一幅画。
赵宾记得祖父没事时就写毛笔字,那个场景是赵宾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那时,祖父认真绘画,赵宾就在一旁观看,耳濡目染,赵宾也学着祖父的样子自己写毛笔字、画画。这样的启蒙教育是年幼的赵宾后来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的开始。
上学后,赵宾在课本上接触到了古诗,越学越喜欢,后来,他又买了《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好多诗书。
8岁那年,赵宾给父亲写了一首《戒烟诗》,父母看后很高兴,父亲拿着他的诗到城里找在报社做过记者的大伯看,大伯给这首幼稚的诗写了批语,改了错别字,给了很大的鼓励,父母逢人便说。但年幼的赵宾却觉得挺丢人,很不好意思。
虽然时隔久远,那首小诗已不见踪影,可诗的意思赵宾还记得,大致是劝父亲抽烟还不如买糖吃,对身体不好。父亲当时看后感慨说到:不抽了不抽了。”13岁时,赵宾上了初中,由于他爱写文言文,常常练习作诗,几个同学都叫他“之乎者也”,给他起了个外号。
有一次,他同桌玩粉笔不小心把粉笔沫弄到头上,将几根头发染白了,赵宾见状就写了张纸条传给同学。现在他还记得其中一句是“君顶几何添白发”。
同学接过纸条打开,看了赵宾一眼,然后就用手在头顶上揪头发,拔了一根又一根,实在拔不下白发了,便让赵宾“帮忙”,赵宾笑着说“没白的,只是掉了点粉笔沫,现在已经没有了”,同桌气得说了句:那你写什么诗啊。”初中毕业后,赵宾没有继续高中学业。虽然离开了校园,可他并没有改变喜欢写诗的习惯,他怀揣两本诗书,一本《毛主席诗词》,一本《千家诗》,度过了他的青春年华。外出打工时,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要以诗书相伴,可以无女友,不能无诗书。闲时、累时、茫然时、孤独时、无助时……半卷诗书吟尽那段人生美好的岁月。
结婚后,白天干活,晚上赵宾就独自坐在东房桌子前,读书习字,有时也兴起写上一两首诗。“有时媳妇在旁,也算青灯古卷,佳人相伴吧。”赵宾十分陶醉于这种自得其乐、红袖添香。
赵宾写诗词没有天赋,从开始的喜爱,到后面的不能自拔,全凭喜欢与勤奋。三十年来,他买了不少书,可百本书中找不到一本小说,书架之上除了国学书籍还是国学书籍。诗词是赵宾人生中不能放弃的东西,在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他徜徉诗海,笔耕不辍,时有所得,诗作发表在《扬之水》《平水之声》《临汾诗刊》等刊物上发表,激励着他努力一路前行。
诗词很美,晨曦初起,朝阳照耀下的小窗有赵宾读诗的身影;夕阳西下,老宅门前石板之上,赵宾用蘸了水的木棍,不知写下过多少诗篇;夜深人静之时,灯光下、月光里,他静静的品味着诗的芳香。他说:孤影不孤,有诗懂我。”(韩晓芳)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