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坚守
——记古县最美乡村医生柴公安
临汾新闻网讯 在古县北平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11岁开始学医,16岁在本村当“赤脚医生”,26岁进镇卫生院。近50年来,他怀揣一颗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爱心,秉承悬壶济世、造福桑梓的崇高追求,放弃外出良机,扎根山乡僻壤,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他的名字叫柴公安。
“我的根在这里,父老乡亲的需要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北平镇是古县最北部的一个乡镇,党家山村位于北平镇最北部,与沁源县交界,这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1955年,柴公安就出生在这里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从小天资聪慧、好学上进。1965年,刚上小学3年级的柴公安在邻村老中医的指导下开始学医,6年中,便把《汤头歌》背得滚瓜烂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71年,16岁的柴公安成了党家山村卫生所的一名“赤脚医生”。由于他机灵勤快,短短几年间便学会了采药、抓药、打针、看病等,更利用业余时间勤奋钻研各种医学书籍,经常走乡串户为民服务。1980年,由于他工作表现积极,被选送到镇卫生院当会计。他勤奋好学,又肯吃苦,打扫卫生,修理门窗,垒火抹墙,样样精通,任劳任怨。在完成会计工作的同时,他不忘医疗业务知识的学习,利用卫生院有限的条件提高自己医疗水平,甚至还自己动手解剖动物,了解生物学知识。他的勤奋深深打动了当时的院长,院长认定他是个从医的好苗子,决定送他出去深造。1987年,柴公安来到临汾地区医院外科进修两年,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正式走上执业医生的岗位。1995年他被任命为北平镇卫生院院长,从此以院为家,全身心扑在为民看病和医院发展的事业上,直到2013年卸任。期间,很多往日同事都调到了县城,他也曾有多次调往县城工作的好机会,但都婉言拒绝。他说:“我的根在这里,父老乡亲的需要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柴公安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病人随叫随到,毫无怨言。一天深夜,北平村村民韩志国敲响了他家的门:“柴院长,快点起来看看我爸吧!”柴公安家属劝他:“让韩志国找值班医生吧,你刚值了白班。”但柴公安说:“人命关天,耽搁不得。”披了件单衣就急匆匆出了门。原来韩志国的父亲身患高血压多年,夜里起床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呼吸困难,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兼脑出血,必须立即转院。本来可以叫120急救车过来接病人转院,但考虑到急救车上来还得一个小时,柴公安就开车直接护送病人到县医院。因为转院及时,挽回了病人的生命。
“就近看病,这是镇卫生院义不容辞的职责”
北平镇离县城45公里,海拔高出县城700多米,山高路陡,村民遇到急病、大病到县城就医比较困难,柴公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就近就医,方便群众。当时北平镇卫生院条件非常简陋,仅有几间年久失修的土坯瓦房,职工大都在外自谋职业,患者看病时常找不到医生,设备也只有血压计、听诊器及体温表老三样,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医院收入微薄。柴公安临危受命,克服各种困难,自筹资金几万元对医院进行了全面维修,向上级申请配备了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等医疗设备。1999年,他个人借资新建了6间平房,大大改善了卫生院的服务条件。与此同时,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管理上,从上下班纪律抓起,不允许院内人员私自到外面出诊,上班期间一律穿工作服,严格请销假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并且逐步提高职工工资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期间,柴公安选派骨干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医疗水平,他在市人民医院进修外科半年回来后,逐步开展了骨科手术,方便了患者就医,也提高了医院的收入。
北平镇常住人口1万余人,且是工矿企业大镇,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卫生院的接诊能力和设施条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鉴于此,2004年他果断决定拆除旧房,在旧址上新建医院。2004年,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住院楼、门诊楼以及其他业务用房,同时购买了先进医疗设备,总投资达160万元。当年11月份医院投入使用,成为全县医疗水平和设施条件最好的乡镇卫生院。
一位患急病得到及时救治的老大爷激动地拉着柴公安的手说:“多亏了镇卫生院,多亏了你的及时手术,不然的话,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柴公安却平静地说:“方便群众,就近医疗,是镇卫生院义不容辞的职责。”
“花小钱治好病,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等疾病期间,柴公安总是早出晚归,带领医院职工昼夜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严密防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在非典疫情最严重时期,一位疑似病人李忠富高烧不退,但家人却不在他身边,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很差。柴公安得知这一情况后,每天在家里做些李忠富爱吃的饭菜带到病房,在病人情绪暴躁拒绝服药时,他在病床前耐心安抚,细致照料,几乎是零距离接触。同事们问他:“这么近的距离,你不怕被传染?”他笑了笑说:“病人的遭遇让人同情,尽早治好他是我最大的心愿,不用担心我。”柴公安以实际行动为全院树立了榜样,北平卫生院在他的带领下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在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为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柴公安组织医疗队为群众免费巡诊和体检,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镇各家各户;每年组织为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为全镇群众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检查治疗;一丝不苟地做好辖区孕妇体检、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和疾病控制等基础性工作;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制度,让利于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北平卫生院因为管理规范、业务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多次被县、镇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柴公安经常义务为群众打针输液、换药拆线,时间长了大家有大小事情都爱找他唠一唠。去年冬天,樊新林老人的儿子因为没有工作又沉迷于赌博,儿媳心生埋怨,赌气不做家务,让老人和孩子跟着遭罪,在村委会多方调解下仍没有缓和。柴公安知情后,主动找到小两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挽回了这个面临破碎的家庭,如今丈夫已经戒掉赌博,出门工作,全家人的生活回到了正轨。至今樊新林老人还常常念叨:“柴大夫不但会看病,还能给咱治心病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山区白衣天使”“群众的贴心人”。
如今,柴公安已卸任院长,按理说也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儿女们都在县城,想让他过去住,他总推脱走不开。他总说:“我学医至今半个世纪了,身体还很好,积累了很多经验,退休不干觉得可惜,只要群众需要我,我就继续为父老乡亲服务。再说,乡亲们多年来习惯了找我看病,万一我不上班,会给乡亲带来麻烦的。”现在,他依然每天按时上班坐门诊、做手术,继续为群众看病服务。
柴公安,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靠满腔热情、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演绎了奉献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当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张峰 李宁)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