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斜挎包,老式摩托车,这是“侯管家”的工作装备。斜挎包里装着群众的联系电话和各种帮扶表格,旧摩托载着他穿梭在社区的角角落落。每当这样一个骑着摩托的瘦老头出现的时候,社区居民就知道,“侯管家管事儿来了。”居民口中的“侯管家”,名叫侯生孝,1951年出生,老党员。当过襄汾县新城镇夏梁村党支部书记,镇政府工作人员。2005年退休后的侯生孝被聘为县社管委综治办主任。2010年被派往卧龙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退休后的侯生孝在他的社区工作新天地里,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组织文体活动……社区群众对他满是信赖。
见义勇为“侯管家”胆壮敢管2005年的一天,侯生孝晚间巡逻,突然看见四个歹徒摁着一个人殴打,他直奔过去,揪住一个,“干什么!怎么打人!”歹徒被他的胆气吓到了,挣脱后逃走。
“谢谢!谢谢!我今天刚结了工钱,您要迟来一下,钱就被他们抢走了。”挨打者顾不上疼痛,爬起来就给侯生孝道谢。2013年冬天,侯生孝下班回家的路上,借着摩托车灯光看见三岔路口有几个人影晃动,觉得不对劲,赶紧过去,一个老汉在喊救命,他立刻竖起嗓门,“有贼,抓贼啦!”几个人闻风四散。后来才知道,老汉是一名环卫工人,天黑了准备下班,被人截住要钱,老汉没钱就遭到殴打。“谢谢,我真是遇到好人了。”老汉对他千恩万谢。
像这样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事,侯生孝做过好多次,有人说,“你不怕危险吗?”他想想,“谁能不怕啊,可是正气最壮胆!”扶贫济困“侯管家”纯真性情今年七十多岁的田翠珍,丈夫去世了十几年,儿子是个普通农民,还患有心脏病,为了减轻儿子负担,常年租住在一个黑暗的地下室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除了床以外,还堆满了捡来的废品,靠捡破烂,田翠珍在城市艰难生活。
2012年,侯生孝在小区摸底困难户,了解到田翠珍的状况,满是同情。他又是帮她向民政局申请救济,又是帮她申请低保、廉租房。田翠珍大字不识一个,办理相关手续需要填写很多表格,侯生孝就帮她填写,涉及到签名的地方,侯生孝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终于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在侯生孝的努力下,2014年年底,田翠珍搬进了廉租房,明明亮亮地过了个好年。
贫困学生郭子轩、困难户王海英,哪个小区物业不作为、哪个小区发生了邻里纠纷……凡是需要管的他都管,他骑着旧摩托,把每一袋米、每一袋面送到行动不便的群众家里;把每一次真诚地劝说和调解留在群众心里。他联系医院为群众义务检查、治病;他发动在职党员为群众进行法律、生活咨询;他联系举办了20场面向社区居民的就业服务活动;他利用社区大学开展讲座,听众达3400人次。“我要管,我得管,因为群众需要我啊!”什么也要管的“侯管家”心里始终系着群众。
爱岗敬业“侯管家”心在社区2010年,侯生孝被调到卧龙社区工作。当时的卧龙社区是全县管理最差的社区,侯生孝没有推辞,“只要能给群众办事,心里就踏实,哪里干都是一样。”走 马上任的第一天,他把原来是库房的办公室清理出来,第二天,托朋友接了电线,买了电暖气。第三天,他就开始进小区摸底,“主要是了解谁能管了小区的事。”大冬天里,侯生孝穿梭在小区院子里,有时一两个小时都没有人出来,侯生孝只好跺跺脚,转一转,搓搓手驱寒。36个小区,侯生孝跑了四个月,冻感冒了两次,终于确定了负责人。
思路理顺了,负责人确定了,工作就好开展了。他开展社区综治工作,进行困难帮扶,坚持文教活动。
“为了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必须搞好科普、文卫活动。”侯生孝用一句教科书式的话回答了文教活动的重要性。
“侯管家,今晚科教片放啥?”“今天有健康养生的内容,你和老伴都来看啊。”去年9月的科普宣传月里,总有群众这样问他。这个月,侯孝生联系科协在县城丁陶广场给群众放映科教片。每天两个小时的放映,群众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侯生孝始终坚守在设备前,直到放映结束。他还坚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利用社区宣传队伍在重大节日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又自筹书刊建起了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书画室。四年间,卧龙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获得“山西省科普示范社区”“山西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标兵社区”等荣誉,侯生孝本人也多次受到市、县表彰。(沈宗珍)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