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侯马市一位80岁老人梁学义,耗费10年时间、手写一部120余万字的抗日题材小说《天河第一队》,历经三改三抄,于近日脱稿。
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一张简单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摞足有一尺多厚、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手写的小说文稿。笔者等人被深深地震惊了。
“三千多页稿纸,一百二十万字,我已经写了十年。现在实在没有力气再写了——写上十来分钟,右手就会抽筋。还好终于脱稿了!”打开话匣,老人为我们讲述他与这本小说的来历。
梁学义,1936年出生于河南孟县(今属洛阳市),童年跟随身为太行山抗日游击队干部的叔叔,辗转来到曲沃县西明德村。三四岁时,就在叔叔和大人们的安排下,为当地的抗日武装力量传递密信,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儿童团小交通员。
他记得那一次,他把信件藏在鞋底,去曲沃县城送信。经过下裴村西交里桥日军卡点时,与日本兵和伪军士兵发生争执,被鬼子用枪托狠狠地击中头部,当即昏死过去。鬼子将他作为尸体扔到了桥南一片桃树园边的沟渠里。所幸后来被路过的同村一位大人发现救回,这才死里逃生。老人头上至今还留着一个伤疤。
“那时,我们村上面有许多长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松柏树,又粗又直,高耸入云,是附近几个村老百姓的珍贵资源。日本人来了后,把树都砍了。好木材运回他们国家,剩下的全烧了!真的很可惜啊!”“鬼子白天在村子里烧杀抢劫,晚上聚集在天河边,哦,天河是我们村子附近的一条河,架起木柴烧篝火,一边烧鸡烤羊、喝酒作乐,一边强迫抓来的中国妇女,脱光了衣服,让她们围着火堆转圈。
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不听鬼子的话,就被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日本兵把抓来的抗日战士和老百姓,一个个吊在树上,当做靶子,一枪一枪地练枪法!”老人说着说着哽咽起来,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残酷的岁月。
自小的亲身经历,使梁学义老人对日本侵略者怀有强烈的刻骨的仇恨。同时,他的所见所闻,和他从小参加抗日活动的经历,成为晋南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缩影,也是非常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建国后,梁学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复员在太原发电厂工作,1966年调回侯马发电厂工作直至退休。
大约十年前,已经七十岁的老人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当时的日本领导人小泉纯一郎否认侵华历史,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他回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到非常气愤!他要用事实去辩驳歪曲历史的日本政客。尽管他知道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没有文学创作的基础,但他还是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所经历的难忘往事记录下来。他不会操作电脑,只能用手抓着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页一页地改。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老人写得很辛苦。有时写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他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进行写作。长年的伏案写作,让80岁的老人落下了气管炎、手指痉挛等疾病,但一想起当年侵略者的暴行、摸摸自己头上的伤疤,心里装了半辈子的历史就从笔尖自然流出,成为稿纸上的文字。十年期间,一百二十万字他改了三遍、抄了三遍,终于于近日成功脱稿。
梁学义老人介绍说,《天河第一队》这部小说,以抗战时期曲沃县天河流域几个农村为背景,以主人公秦大田组织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主线,将作者自己儿童团交通员的经历寄托在文中的小英雄人物“小不点”身上,通过血与火的精彩故事,反映了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晋南曲沃、侯马一带抗战期间的真实社会历史面貌。梁学义说,小说里的事件,几乎都是当时真实事件的记录。全书文笔朴实、感情真挚,诠释了中华儿女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民族精神,时刻告诫着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梁学义老人希望自己的书能早日出版、早日拍成电视剧,让更多的青少年一代了解和记住那个年代的历史事实。但他听说现在出书都要钱,自己没有什么积蓄,也不认识出版部门的人,所以想通过新闻媒体来宣传,看有没有机会得到社会的帮助。他说,尽管现在还是一摞稿纸,但是看到自己的小说已经完成,心里还是十分欣慰。(秦明忠 王靖凯)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