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记安泽县马壁乡石槽村村医万新喜
临汾新闻网讯 “现在好多了,我爷爷万永德也是个医生,那时候信息不畅通,乡亲们需要看病得托人给爷爷捎口信,然后根据捎信人对病人症状的描述,上山采回草药,骑着毛驴赶去瞧病。”万新喜边为患者抓药边给记者讲述他爷爷行医的故事。万新喜安泽县马壁乡石槽村的一名村医,从医15年,他用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将祖孙三代传下来的简易诊所建设经营成初具规模、设施齐全的乡村甲级卫生所。
万新喜为患者量血压。
为了方便乡亲们就诊,万新喜坚持24小时接诊。他的卫生所常年“关门难”,过年过节他都难有休息的时候。无论是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只要有病人求助,他都会带上急诊包十万火急地赶到患者家中,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开药。在睡梦中被叫醒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夜要出诊好几次。15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石槽村的每个角落。自行车骑坏两辆,摩托车骑坏三辆,累计治病3万余人次。
石槽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全村8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4个自然村,方圆40多平方公里,农村缺医少药,群众就医十分不便。年幼时,万新喜目睹了邻居家孩子发高烧,因无医无药,被病魔致残的不幸遭遇,此事深深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所以,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1990年万新喜初中毕业后,考取了石家庄金盾卫校,毕业后,他回到了马壁乡王河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刚踏上行医之路,对于诊治一些头痛脑热、伤风感冒、皮外创伤之类的常见病症,万新喜可以说手到病除。可时间久了,面对一些疑难病症,他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法为病人解除痛苦,让万新喜深感自责,他明白,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光有满腔热情、一腔热血不行,作为医生必须终生学习,掌握扎实过硬的医学本领。从此以后,他自强不息、刻苦钻研,走上了自修之路。他每月从固定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来,购买了大量的医疗书籍,利用空闲时间进修钻研,啃书本、钻理论。同时他还注重实践,自费到市人民医院跟班进修,在进修期间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虚心向专家们学习,寻求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诊疗水平。
2010年除夕夜,忙碌了一年的万新喜,正准备和家人一起共享欢乐时光。谁知,新年钟声敲过不到20分钟,离石槽15里的王河村民李根旺打来电话说,他的妻子肚子疼痛难忍,汗流如注,请他去看看。放下电话,万新喜二话没说,背起医药包,骑上摩托车只用20分钟就赶到患者家中。他进行诊断后,发现病情非常严重,为避免耽误病情,他建议家属马上包车到县中医院治疗,为保证患者安全,他跟踪进行观察。到达中医院后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尿路结石,急需手术,可医院没有这样诊疗技术。他又和家属连夜将病人送到了临汾市人民医院。当患者下了手术台时,已是第二天早上8点钟,万新喜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当得知,患者走得急住院费用带得不够,他又随即将自己的2400元拿出交了住院费用,感动得李根旺一家人热泪盈眶。
在村级卫生所行医生涯中,万新喜始终把医德作为他的灵魂。村级卫生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他的卫生所他实施了减、免、缓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10%至20%医药费,邻里乡亲的病人取药治病,欠下医药费,他从不主动索要。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数千元之多。别人问原因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钻进钱眼里,这些年我总是想,是乡亲们推荐我当了乡村医生,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
乡村医生不仅承担着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任务,还承担着疫情报告、预防保健、卫生宣传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2009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万新喜认为这是惠及群众的好事情,可部分村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就是认识不到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于是,万新喜又一次发挥了乡村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村民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还亲自为6家贫困户捐助了合作医疗基金。在他的努力下,该村参合率达到了100%。
为乡亲谋福,不改初衷。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万新喜无怨无悔,依然默默奉献着,他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他常说:“医者,先做人,后做医。”(杨琦)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