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柴有:一个草根农民的翰墨情怀

2015-06-19 11:08: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幅幅书法作品当场挥就,规中见逸的笔法,挥洒自如的笔意,作者周身恬淡、忘我的气场,瞬间把人带入了沉静古朴的意境中。这是一个在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的农家小院里每天都会看到的场景,也是农民柴有每天必有的享受。

    柴有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五六岁时的他开始对画画感兴趣,但这对需要养育5个孩子的农村家庭来说,可是件奢侈的事儿,别说墨汁、毛笔、颜料了,就连一支铅笔也买不起,但贫寒的家境挡不住心中的热爱,树枝、土块、石头都是他的画笔。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幼的他钻进了邻居办喜宴的礼房,看着胡子花白的老先生用毛笔记着礼单,他觉得毛笔字真是比画儿还要漂亮。一颗小小的火种埋在了柴有的心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他能学习毛笔字的地方几乎也只有村里各家宴客时的礼房,跟着会写毛笔字的老先生东家西家地走,渐渐地也有人来请他记礼单、写对子了。可是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却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自身知识的积累实在太薄弱,给人写对联经常有词穷的感觉;另一方面,因为接触不到名家书法,他的毛笔字水平也十分有限。

    “怎么办?当时就决定要下大力气去改变,人家请你写对联是往门口贴的,写的不好多丢人。”柴有说。

    为此,他想方设法找来了大学语文课本,搜集了所有古书、名帖,在走出校门多年后,又重新拿起了课本,学古文,临名帖。而当时因为家里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曾一度欠债好几万元。他舍不得在纸上练字,就在地上写,下雪在雪上练,他家的院子一年到头都是黑的——被墨汁染的。对好不容易找来的名家字帖,他爱不释手,赵孟頫的《寿春堂记》、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临摹上百遍是家常便饭,而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临摹了无次数,对其中每一个字都进行了反复揣摩,可以说烂熟于心。这样的勤学苦练为他在书法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些书法名家让他领略到了不同的书法风格,在不同的书法风格中又体会出了不同的人生涵义。也就是在这时,他的字开始成形,小楷成为他的特长。

    人到中年,子女们陆续长大成人,家里    情况也开始好转,本以为能松口气,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最爱的书法了,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家中唯一的儿子到了叛逆期,因为不愿意遵从柴有的意愿上军校,一气之下竟离家出走,一走五年,音讯全无。妻子日日以泪洗面,他的心里也不好受,强烈的思念几乎让他崩溃。“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除夕,别人家都在高高兴兴吃饺子,我们夫妻俩只能咽泪水。那时候,就只剩写字能让我暂时转移一下注意力。”他将一腔思念全部转化到了写字中,几千字的字帖,他能一口气全部临下来,废寝忘食,近乎疯狂的练字,让他对书法陷入一种痴迷的境地,书法也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儿子,但在2012年,他又被病魔袭击得了白血病,本以为要过不去这道坎儿了,没想到在两年多的治疗中,他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而且年近60岁的他又长出了一头黑发,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似乎成了倒流。问起其中的秘诀,柴有笑笑说:“没有别的,都是书法给我的。在那些治病的日子里,即使躺在病床上,我的毛笔也没有干过,练字能让我忘记病痛、忘记一切,那是只有爱书法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感觉。古人说,练字能修身养性,是真的。”

    正是这些苦难,磨砺出了他的笔意——静。随时随地,拿起毛笔,他就沉浸在了书法的世界中,物我两忘。

    如今的柴有已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襄汾县书法家协会会员,“‘走进广东友和杯·第六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佳作奖”、“临汾颉苑书画研究院赴并作品展邀请函”、“襄汾县《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书画小品展书法优秀奖”……各种荣誉证书也在墙角堆了一大摞,但真正让柴有挂在中堂墙上的是一幅写着“艺无止境”的行楷。

    “书法让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人处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的气质也不一样了,可以说书法改变了我的人生,而书法这条路对我来说还很长。”在翠竹摇曳、月季绽放的农家小院里,一个草根农民的书法情怀怡然自得地流淌着。焦玉龙 贾安妮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