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庄谐集》《联途蛛迹》两部佳作的出版发行,尧都区贾得乡柴村人闫永业又“火”了一把,街头巷尾人们在热议,老闫出书了,老闫终于出书了,并且一下出了两本,“双胞胎”,一本是他的文学,一本是他的楹联,读着他亦庄亦谐、寓庄于谐、谐中有庄、庄中有谐的文章,我似乎品出了老闫的庄谐人生。
蹲茅坑蹲出大学生
在1978年恢复高考前,老闫扛着锄头乖乖地过了6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像极了《人生》中的高加林。
就是因为1978年的高考,老闫像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一样,地动山摇地蹦出了“农门”。好多人都不知道,老闫的这顶大学生桂冠竟然是蹲茅坑蹲出来的。
1978年高考前半个月,老闫请了假和柴村的民兵连长马小根一起复习功课,小根家里有许多1969年战备时上级发的宣传资料,内容都是历史上战争中的突然袭击事件。老闫有一个蹲茅坑的习惯,为了打发厕所里的时光,老闫每次上厕所都顺便拿上一些宣传资料,蹲在茅房看。
没有想到,这一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竟然有一道解答题: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次突然袭击事件。这道题18分,老闫不假思索地提笔作答:德国闪击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高考公布成绩,在录取率只有4%的情况下,老闫以超过录取线4.8分的成绩榜上有名。
1978年高考,柴村所在的贾得公社一共考上了22个大学生,其中有18个是插队知识青年,其余4个:一个是民办教师、一个是公社企业秘书、一个是应届毕业生,惟有老闫是一个扛着锄头考上大学的。
那道厕所里得来的18分题为老闫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那个蹲茅坑的习惯,现在老闫还不知道在哪儿打漂呢。
现在说起来,老闫真有些庆幸……
丑眉眼娶来俊媳妇
老闫小时候两到三岁的时候,又白又胖,人见人爱,村里人都喜欢抱他,还给他取了一个奶名叫“喜眉眼儿”。可惜这个时期太短了,老闫很快就长得不怎么好看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柴村人就把前边的“喜”字抹掉了,叫他“眉眼儿”。再后来变得更丑了,人们不但把后边的那个儿化音去掉了,还在前边加了个丑字,叫“丑眉眼”。因为眉眼丑,老闫从来没有享受过别人称呼他“小闫”的时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同学们就直呼他“老闫”了。
老闫也知道自己丑,大学毕业后做婚姻规划时把条件降到了最低,然而,所有来见面的女嘉宾都是一见面连一句话都不说掉屁股就走,就这样,一直把老闫“晾”到了30岁。老闫在30岁这一年,不慌不忙地等来了他生命中的贤内助——张瑞江。那时,张瑞江的条件让老闫垂涎三尺,不但有城市户口,正式工作,还出身于高干家庭,身高1米62,1976年的进藏女兵,并且长得是秀外慧中。
见面地点在朋友的宿舍,昏暗的灯光把张瑞江愈发衬托得光鲜照人,自惭形秽的老闫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张瑞江昂首挺胸起身就走,女方介绍人一边跟着往外走一边解释:“姐、姐,我也没有见过,我可不知道这么难看。”男方介绍人遭到张瑞江气呼呼地一通埋怨,介绍人仰天长叹:“我怎么给老闫说呢?”张瑞江接着话头说:“你不好意思说,我说,你让他给我打电话。”介绍人是这样给老闫说的:“张瑞江让你给他打电话。”蒙在鼓里的老闫还以为有门儿呢,兴冲冲地拨电话找张瑞江。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话拨到张瑞江单位的门房,门房里人很多,张瑞江只好说:“约地方见面说吧。”就这样,上苍终于给了老闫张嘴说话的机会,老闫也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婚后,张瑞江不仅“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还为老闫生了两个漂亮闺女。别人研究为什么老闫丑,老闫的闺女漂亮的时候,老闫仅用5个字就破译了这个谜案:“乌鸦生白蛋嘛。”
拂袖走拂出秘书长
老闫在临汾五中工作了8年,说起来,临汾五中12班的学生对老闫是特有感情的。
12班学生是老闫一手带出来的,从初一一直带到了高三。12班学生也是很有福气的,能遇到老闫这样的班主任,那时候老闫的工资仅有37.70元,却自费订阅了十几种报纸、杂志给学生们看。12班学生参加高考,两个考上了南开大学,一个考上了东北大学、一个考上山西大学、两个考上山西师大,还有一批大专、中专。这个成绩在临汾五中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尤其是考入南开大学的赵腊才,为他的村庄贾得乡七里村添彩了,使七里村这个贫瘠的小村庄,终于有了出大学生的记录。
老闫很心酸的记得,高考体检的时候,医生一边为腊才体检一边说:“娃,怎么不洗个澡呢?”老闫知道,娃从来就没有在澡堂子洗过澡呀。从这里可以窥见学生的家境有多么窘迫,如果不碰到老闫这样的班主任,指引道路、循循善诱,赵腊才可能现在还不知道南开大学的门朝哪儿开呢。
36岁那一年,老闫拂袖离开了五中。事情缘于评职称,老闫自信自己的教学成绩,一门心思要当特级教师。没想到,正儿八经评的时候,仅仅因为一个教龄的因素,老闫被挡在了门槛外,别说特级、高级了,连中级都差半年的教龄,只能够得上一个初级。这事,深深地伤了老闫,恰在这时,市政府秘书处物色写公文的秘书,老闫凭借材料写得好、字也写得好早在一年前就入围候选名单了,只是老闫离不开他的学生。如今,老闫伤心了,拂袖离开了他钟爱的教师岗位,另搭台子另唱戏,开始了他本不想干的秘书工作,经过了13年零13天充满酸甜苦辣的奋斗,老闫终于在自己的秘书后面加了一个“长”字。
退休后写出《庄谐集》
2010年8月,老闫从尧都区政府秘书长岗位上退下来了,体验到无官一身轻的惬意。
当别人催老闫把讲过的段子整理出来的时候,老闫却陷入了深思:28岁大学毕业,当了8年的教师,特点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从秘书到秘书长,干了20多年,特点是“为他人做嫁衣。”讲了那么多段子,给了别人那么多欢笑,却让别人误认为老闫就只能讲了段子说了笑话。
在生机勃勃的尧王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老闫开始“动工”了,老闫整理着自己从大学时代到从教、从政期间的文学创作、随笔札记和杂谈感悟,内容涵盖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杂谈、曲艺剧本、报告文学等,当然,其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幽默段子和包袱,老闫从段子产生的根源、发展条件和应用角度进行学术探讨,内容诙谐幽默,富有哲理,体现了老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幽默的处世情怀。老闫《庄谐集》的开篇,刊登的就是他创作的小说《椿树出芽的时候》,浓浓的文学情结可窥一斑。除了这部《庄谐集》,老闫还捎带了一部《联途蛛迹》是关于楹联的专著,分别从联论、联作、联趣、联事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反映了老闫从学习楹联到创作应用楹联的历程和心迹。老闫是让大家知道,老闫还有点儿正道本事,有点儿正经东西。在他诙谐幽默的后面,还有庄重的文章,深刻的思想。《庄谐集》《联途蛛迹》这两部著作由著名作家张行健作序、乔忠延审订。分别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6年的务农劳作,让老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3年的大学生活,给老闫打下了坚实的文字根基;8年的教师生涯,使老闫感受到奉献的伟大;25年的官场生涯,老闫洞察了这个社会;《庄谐集》《联途蛛迹》两部著作的出版,给了老闫足够的信心、力量和勇气;再加上贤内助——张瑞江的鼎力支持,“荷枪实弹”的老闫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