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襄汾县汾城镇东坡村,一提到邹冲这个青年,大家无不称赞:他是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大孝子。
邹冲现年29岁,是东坡村村民。他家共有六口人,有继父和母亲,邹冲夫妻俩,还有弟弟和儿子。
邹冲每天为父亲洗脚
邹冲5岁时,父亲和母亲离婚,母亲再嫁,他和弟弟随母亲到东坡村和继父邹锁柱重新组成了一个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邹锁柱性情宽厚仁爱,膝下无儿无女,对待邹冲兄弟就如亲生儿子一样,与妻子含辛茹苦一道把邹冲兄弟二人抚养成人。邹冲中学毕业后,跟着父母辛勤劳作,除种责任田外,还做布匹生意,搞被套加工。父亲抽时间打些零工,增加收入,贫寒之家有了很大的起色。改革开放以来,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他们家还盖起了新房,又给邹冲办了喜事。不久,邹冲也有了儿子,一家人更加和睦幸福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1年11月,邹锁柱在维修一间旧房时,由于材质不结实,他从房梁上摔了下来,头部先着地,当下昏迷不醒。邹冲赶忙到附近汾城医院叫来医生,医生说脑部很可能出血,病情严重,镇医院条件不行,送大医院吧。邹冲和家人立即租车把父亲送往襄汾县人民医院抢救。
当时邹锁柱病情危重。根据拍片情况,医生说,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最少有两处要开颅,叫回家准备后事。邹冲听后不知所措,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救父亲。他跪下请求大夫道:“请您救救我父亲,我5岁就离开了亲生父亲,是继父把我辛辛苦苦拉扯大的,我还没有报答他老人家的恩德,就是有一线希望,我也决不放弃。万一救不好,我也不会怨你们的。”他的话让医生很受感动,医生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肯定会尽全力而为。”邹冲毫不犹豫在手术单上签了字。医生经过多方努力,手术成功,把邹锁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家人深深舒了一口气。邹冲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感谢医生。
命保住了,但父亲一直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每天两次输液,要看护五六个小时。父亲不能进食,只得靠流食维持,邹冲细心照料,调配食物,一连住了两个月的院,吃喝拉撒全靠他护理。给父亲擦洗屎尿这些又脏又臭的事,亲生儿女都难做到,但是邹冲实实在在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细心、坦然、心安理得、毫无怨言,同病房的人看到了,感动地流着泪说:“邹冲这娃真是少有,和继父感情处得这样深。”
邹冲家才盖了新房,经济不宽裕,还有不少外债,但他从不在治疗费上吝惜,家里钱不够使,就向亲戚朋友借。住院时医生开的高蛋白和输血钱属不报销范围,邹冲说:“需要输多少就输多少,药不能报销,我自己想办法借,治好我父亲的病才是最重要的,生命只有一次,钱我想办法借。”
住院期间花了11万余元,属于正常报销范围在5万元以内,其余是不报销的白蛋白、输血、生活费等。手术后院方又两次下病危通知书,前来看望的亲戚朋友也曾带回话说,邹锁柱病情严重,看来是治不好了,在村里议论纷纷。但邹冲总是抱着不放弃的信念,没日没夜守着仪器和病人,常常是整夜不能合眼,有情况立即通知护士和医生。长时间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压力,邹冲在上下楼时腿都发软,甚至磕倒几次。
在襄汾县人民医院出院后,邹锁柱在家继续 治疗和休养,在此期间邹冲和弟弟又先后把继父带到临汾、赵曲、侯马、新绛等地进行多方面检查和治疗。
医生交待让病人注意营养,邹冲给父亲订了鲜牛奶,买了豆浆机,亲自操作,每天由他和母亲一勺一勺喂进父亲的嘴里。由于母亲也有病,邹冲还帮母亲给父亲洗换衣服、被褥。邹冲还特别细心,注意保持父亲房间空气流通及新鲜,必要时还会喷些空气清新剂。
在邹冲的悉心照料下,原本不能动弹、不能说话的父亲竟然奇迹般地能动弹了,还会“咿咿呀呀”说些不很清楚的话了。继父病情日渐好转,更加坚定了邹冲的信心,他对继父照料得更是无微不至。每逢天气好,他都要搀着继父在院子里锻炼,一步一步地挪,一圈一圈地转。转累了,就让他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继父困得走不动了,邹冲就把他背回屋子里。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对邹冲来说却不适用,他侍候继父两年多,从未感到心烦和厌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邹冲给继父带来的是关爱和温暖,给社会带来的是地地道道的正能量。十里八村的群众一说起邹冲,都说他是个好青年,是个大孝子。(房桂花 毛天俊)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