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红 研读瓷器 感悟人生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51岁的孙晓红从1985年开始收藏瓷器,到现在已经拥有上百件精美工艺品。他对“瓷”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喜欢研究瓷器本身的工艺文化,通过对瓷器的鉴赏学习,他对人生也有更多感悟。
因为喜欢 与瓷结缘
“小时候上学就特别喜欢讲述历史的书籍,记得当时上语文课有张古瓷器的图片,其纹路惟妙惟肖,我特别喜欢,就那张图看了好多天!”孙晓红说,当时虽然不懂瓷器,但就是忍不住想多看看。
从那时起,孙晓红就对瓷器产生了好感。他觉得放了几千年的东西,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太神奇了!查阅资料还发现一个瓶子有多个名字,不同的图饰有多种含义,瓷器将书画与做工完美地融为一体。
孙晓红说:瓷器背后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长时间地沉浸在这种文化气息中,自然就成了一种嗜好。”
为了收藏 执著辛苦
走进孙晓红的家,各类大小不等、风格迥异的瓷瓶、瓷碗、瓷杯、瓷盘、瓷尊、瓷壶、瓷缸等器物摆放有序。这些瓷器有的古朴厚重、有的华丽精致,瓷器配上古色古香的展架,释放着温润的光泽。孙晓红说起瓷器,如数家珍,看得出他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以前没手机,只要有人给我发传呼机信息,我立马就骑着自行车跑浮山、翼城、洪洞等地方,因为太喜欢瓷器了。”孙晓红说,以前总是省吃俭用,存钱搞收藏,但收藏瓷器靠眼力,他也曾吃过大亏,收到过赝品,但干这行有个行规,只要买走概不退换,家里人也因此特别反对他搞收藏,最后都被他的执著所打败。
交流学习 增长知识
“看器形、柚色、胎土、纹饰,听声音、掂重量,以前收藏资料匮乏,可现在不一样了,上网查一查,什么资料都有。”孙晓红说,每一件藏品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生命,古瓷蕴藏着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不怕没得学,只怕人生短暂,学习的时间不够用。
“经历过千百年风雨的瓷器多少都会存在瑕疵,而正是这些瑕疵才重现了当时原始、天然的制作过程,它们自身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孙晓红说,除了每天上网学习外,他还是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古董店、拍卖行的常客,经常出去交流瓷器收藏知识。
充实生活 感悟人生
有瓷器为伴,孙晓红感觉生活非常充实,他经常对一件瓷器工艺品反复品鉴。“每当感到心情烦躁或者是劳累的时候,拿一件瓷器在手中把玩,品味它的做工、器形、上面的书画,当全身心投入进去之后,疲劳与烦躁一扫而光,得到的是快乐与放松。”孙晓红感叹道。
长期对瓷器的偏爱,让孙晓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件精美的瓷器工艺品,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确完美,才会有整体的惊艳效果。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你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最终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孙晓红说,他会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瓷器方面欠缺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丁莹)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