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记襄汾县襄陵镇薛村党支部书记张列
临汾新闻网讯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日光温室、一畦畦新鲜欲滴的瓜果蔬菜、一张张意气风发的自信笑脸……在襄汾县襄陵镇薛村,有一个引导老百姓走向致富路的领路人——党支部书记张列,多年来,他敢为人先“吃螃蟹”,不辞劳苦谋发展,带领当地老百姓开拓出一片欣欣向荣的“金土地”。
2008年以前,薛村以石灰窑、石料机等小土企业为支撑,全村老百姓的口袋里总算攒下了点儿闲钱。然而,代价惨重,天不再蓝,水不再绿,空气中也充斥着大量的粉尘。
2008年开始,受政策影响,薛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改变:小土企业尽数被取缔,群众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薛村今后的出路在何方?时逢村委换届,面对这个挑战性的难题,大多数人都望而却步,不想去当这个“费力”还不一定“讨好”的干部。
全村百姓愁眉苦脸的当口,张列不顾妻子的劝阻,毅然站了出来,挑起了这副重担,从村委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七年。
上任之初,为了找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好项目,张列不断外出考察、研究,看到发展温室大棚的美好前景后,决定在村里放手一试。然而,万事开头难,由于老百姓对新项目心存疑虑,大棚的建设一度停滞不前。张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问题的症结既在于老百姓缺乏对项目的远见,也在于没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于是,张列带头拿出3万元,又通过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于2009年建起了首批12座大棚,通过5年的努力,薛村目前已建成占地千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年产值达到了近千万元。
大棚建起来了,技术又成了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虽说都是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可面对大棚这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显得束手无策,许多群众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张列开车拉着村民代表们外出学习、参观,终于让大家重拾信心。为了让大家吃上定心丸,他又主动联系县农委的技术专家,动之以情,软磨硬泡,终于成功聘请蔬菜专家成为薛村的专职技术顾问。
为了使发展温室大棚这条路能走得更远、更敞亮,张列又开始多方寻求支持,天天往镇上打报告,三番五次往返县城奔波,这份执着不仅感动着薛村的老百姓,也打动了各相关部门。在他的努力下,薛村的温室大棚不仅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盖起了彩钢交易棚和综合服务中心,为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襄陵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值多少钱?薛村村民许云峰伸出两根手指,“最少值20万!”2014年年初,已经承包了两个大棚的许云峰得知村里还要新建100个大棚时,尝到甜头的他还想再承包6个。然而,多次协调信用社贷款,却屡屡无功而返。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张列。“我来为他担保!”仅凭这一句话,信用社居然放心为许云峰办理了相关贷款业务,拿到20万元贷款的许云峰如愿以偿建起了6座大棚。在薛村,通过张列做担保人的类似贷款不少于50户,没有一户欠账不还。
“我在这里长大,我爱这里的人,也爱这块土地。就算是晚上为村里的事再熬煎得睡不着,第二天起来我还是会精神抖擞、全力以赴,因为我知道这么拼是为了谁!”正是因为对家乡、对父老乡亲深沉的爱,才有了薛村越走越平坦的希望之路。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