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致富的“领头羊”
——隰县午城镇桑梓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其的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树林梯田围新棚,小河流水穿村淌,文明互助促和谐,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每一个来到隰县午城镇桑梓村的人都会深深感受到的。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说,除了党中央的惠民政策,还因为村里有个观念新、不怕难的好书记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好路。他就是桑梓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其。
“田福其是我们村的好书记,大家伙儿不但佩服他的为人,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发家致富了。”在桑梓村,提起田福其,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一个848口人的村庄,耕地面积3000亩,多年来,田福其多次带领村干部到处考察找产业,靠着1500亩沿川地,发展瓜菜大棚1200栋,使全村的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并依托瓜菜大棚产业,带头宣传科学知识,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使桑梓村成为了隰县一村一品典型示范村和全县第一个科普示范基地。
桑梓村地处吕梁山腹地,地形狭窄,土地贫瘠,自然生态恶劣,村民生活贫困,是当地有名的“老大难”村。田福其1984年当选桑梓村村委会主任,1986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看着这个年年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他的心里开始打起了“算盘”:怎么才能靠着这点耕地让群众富起来?当年村里的产业以玉米为主,玉米产量亩产也仅有250公斤左右,田福其在仔细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多次跑到县种子公司请教技术人员,研究村里玉米提产的办法。经研究之后实行的“玉米制种”,使玉米亩产提升到了500公斤左右。
由于村里的耕地属于沙土地,产出的西瓜很受欢迎,老百姓就在玉米地里套起了西瓜,然而西瓜苗根部的根瘤菌导致西瓜不能连年种植,这成为当时困扰田福其的一大难题。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田福其从电视上看到了南瓜嫁接西瓜的项目可以解决西瓜不能连年种植的问题,随后便多次带着村干部去陕西省渭南地区考察,最终将这一项目引进到村里。田福其告诉记者:“当时的西瓜每亩收入1500元,可我们引进这项技术后,第一年就见了成效,每亩收入达到了4500元。”1995年,一场冰雹使全村1500亩西瓜绝产。消息一出,田福其一下子懵了。带着全村人的期望,田福其带领村干部去山东昌乐、陕西大荔等地“取经”,设施农业的巨大效益让他眼前一亮。回到村里,田福其再次带领村里的80余位村民赶赴考察的地点,让村民亲身感受到发展设施农业的可行性。经过实地参观,回到村里的村民根本不需要鼓动,个个自发地建起了瓜菜棚,目前村里的瓜菜棚已经达到1200栋,使全村1500亩的沿川地全部得到调产。
田福其在大力发展大棚瓜菜产业,积极改善全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传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种植水平。
2008年,在县科协、农委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田福其在桑梓村建成了200亩的大棚瓜菜科普示范基地,基地设备齐全,现有科普活动室200平方米,科技图书2000余册,远程教学设备1套,桌椅60套;2012年以来,组织人员开展科普活动230余天,受益群众5000人次以上,组织宣传展览60余次,科普宣传80余次;出黑板报宣传栏等80期,接待参观学习的农民5000余人次,发放科普书籍2000余册,音像资料10余套。田福其从瓜菜品种选择、育苗、栽植、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研究与示范,便于农民更直接,更具体地了解,掌握各类新品种,新技术,从而解决了农民传统种植方式,通过推广优质瓜菜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田福其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管理,每年在试种收获时,都会举办新品种产量、品质对比现场会,邀请县农科专家、技术员、各乡镇农科员和种植大户,实地对比,选出高产优质的瓜菜新品种,来年进行推广种植。
田福其按照科学管理的发展思路,注重打造产品的品牌优势,按照“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的思路,打造“玉露香”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玉露香”瓜菜产业,通过市、县电视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介搞宣传,基地大棚瓜菜在省、市、县十分畅销,市场销售渠道不断增多,产业化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到十二五规划之后,瓜菜大棚达到1500座,实现人均两座棚,人均3亩垣,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产值达到2000万元。
近年来,田福其通过科普示范、辐射带动,有力推动了隰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瓜菜大棚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如今的桑梓村已今非昔比,209国道从桑梓村扬长而过,排排新房错落有序,暖气、瓷砖、地板、闭路电视、高级音响等现代化的东西陆续进了山村;摩托车、运输车、三轮车往来穿梭;200部程控电话、手机传递着外界新信息;教学楼内书声朗朗;农家院落欢声笑语;山上的绿色工程、田里的白色革命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秀丽美化达小康的幸福美景。(董枭)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