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和奶奶都是军人,父亲和叔叔也是军人。因为从小接触的都是部队上的人,我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军号声中度过的……”军嫂王雪琴说,小时候,每天看到排队巡逻的士兵,就特别仰慕……后来就真的成了一名军嫂。”9月23日,记者在尧都区干休所见到军嫂王雪琴时她笑着说。
王雪琴,山西侯马人,37岁,大学文化。丈夫范元志,1997年8月招飞入伍,现在是空军驻临某部的一名干部。两人于2002年步入婚姻的殿堂。13年来,对家里大小事一肩挑的她,始终无怨无悔。
军嫂的称呼虽然使她时刻感到自豪与欣慰,但也意味着她需要作出更多的牺牲和付出。
“家里的事情,最无助的时候莫过于孩子生病时,尤其在大半夜……”王雪琴说,别看他就在家门口当兵,回不来就是回不来。”王雪琴回忆起那次给孩子看病的经历不由得眼圈泛红,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大半夜发烧,家里就我和80多岁的奶奶,我们家还住在郊区,凌晨两三点,街面上连个路灯都没有,我只能自己抱着孩子去看医生。当时周围漆黑一片也顾不上害怕,一心想着赶紧到医院给孩子看病……”当时,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王雪琴亲力亲为。“刚结婚那几年确实很苦,好在公公婆婆的身体还比较健康,但隔三差五的问候也不能少,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王雪琴说,自己的母亲体弱多病需要照顾,退休后就来临汾和她一起住,所以王雪琴经常是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家庭与医院之间;家里的事情,她对丈夫总是报喜不报忧;受了委屈,也是自己扛,为的是让丈夫能够安心工作。
在家里,她里里外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邻居们都称她是尊老爱幼的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由于丈夫的父母在四川农村,家庭生活负担较重,考虑到公公婆婆年纪已大,她隔三差五就给婆婆打个电话,看有什么需要的,碰上老人生病,她也会第一时间赶回四川照顾他们。“那年,我父亲做了白内障手术,我实在是回不去,我媳妇就一个人回老家帮我照顾老父亲。也确实难为了她,因为老家的方言,她有些听不懂,生活习惯也和山西不一样。”说起妻子的不容易,范元志满是亏欠,他军校毕业后来到了临汾,二老由妹妹照顾,妹妹出嫁后,父母除了叔伯家兄弟帮助照顾外,就只有远在临汾的妻子来回跑了……“他在部队,除了节假日能回来,其他时间都走不开,就连特别疼他的爷爷去世时,他也没能赶回去……”王雪琴说,因为没能见爷爷的最后一面成了丈夫终生的遗憾,但她每每都会安慰他,既然选择了“大家”就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小家”……后来,王雪琴的奶奶和母亲先后因病都去世了,王雪琴就把公公婆婆从四川接过来住,可是二老适应不了这边的生活,没住几天就吵得要回去,无奈之下,她只能将公婆又送回四川。
有一首歌唱到,军嫂的价值在哪里?无怨无悔作奉献……”她常说,当军嫂就要勇敢挑起家庭重担,做丈夫的坚强后盾,选择嫁给军人,本身就意味着要作出牺牲,不能让丈夫分心……”范元志从进军校到现在已经是第19个年头了,尤其在结婚后的13年里,他获得了很多殊荣,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多次立功受奖……丈夫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她的支持。嫁给军人尽管让王雪琴吃了很多苦,但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13年过去了,她依旧乐呵呵地说:我妈妈选择了军人,我也嫁给了军人,就连现在上小学的女儿,说她长大后也要考军校,做军人!”(郝海军)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