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她是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她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他们,用爱心呵护着一批批“折翼天使”的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她就是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岩。
张岩从事特殊教育事业10余年,她所教的智障孩子中,大多数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只会在教室里呆坐着。他们中有的半天都没有反应,有的大小便不能自控,有的一兴奋就大声尖叫,满教室乱跑,但多数是胆小、倔强、自卑心理突出的孩子。教这些孩子,最困难的是教会孩子们技能和文化知识,这要付出比教正常儿童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耐心和精力。同一个内容反反复复讲上几十遍,说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了,孩子们还是不会,这是常有的事。
面对困难,张岩也曾经动摇过。
但是,家长们那紧锁的额头、孤立无援的眼神,让她感到心痛,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作为一名特教老师,为广大残疾儿童家长解除后顾之忧,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张岩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教孩子们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学习、进步。下班后,她抓紧一切时间与学生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情况,和家长们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好。
班上的刘定良不仅智力发育迟缓,肢体还残疾,学习落后一大截。为了不使刘定良学习落下,张岩经常下班后对他进行专门辅导。由于他右边身体软弱无力,导致右手无法写字,张岩就手把手地教他用左手写字,一笔一画,日复一日。在她的坚持下,刘定良终于可以用左手写字了!有些学生家离得远只能住校学习,为了使他们能够适应住校环境,张岩经常在节假日到校陪着他们。有一天晚上,一名学生突然发生呕吐,当时表针已指向晚上10点半了。张岩接到电话后,马上骑车赶往学校,由于跑得急不小心摔倒了,她没有顾及疼痛,带伤看望学生,并给他到药店买药。直到学生症状减轻安然入睡后,她才放心回到家。学生家长知道后,坚持要给她医药费,但被她拒绝了,她说:“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他们,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请你们放心。”作为学校教学骨干,张岩总是坚持这样的观念:特教学校没有“差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他来了,我们就应该努力地、细心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肯定这些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智障班学生年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数不再是衡量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担任班主任工作后,张岩就与其他老师一同商量制定学生常识教育内容和孩子个别辅导内容。在教学中,她实施分层教学,注重个别辅导,积极探索“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不足。业余,她潜心学习,读书、上网,贪婪地汲取着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了使智障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和品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张岩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特别是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她还特别重视对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分阶段向学生开展劳动技能指导。第一阶段是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如控制大小便、洗脸、洗手、穿衣、叠被子、背书包等。第二阶段是以家务劳动为主,如拖地板、洗衣服、摘菜等。
每一项劳动技能在教法上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复训练,经常操作。经过她的努力,班上孩子们的生活技能都有了大辐度地提升。
张岩就是这样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她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教师的先进品质,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填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她连年被市教育局评选为优秀班主任,在去西南大学研修期间,她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被学校评选为优秀学员。她撰写的《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和《浅淡对弱智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两篇论文也先后在省教育学会和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郭璞)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