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阅读:提起麦秆,在农村随处可见,农民们常用于烧火做饭,剩下的草木灰撒在地里当肥料。就是这样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东西,看似不起眼竟能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洪洞县的李新忠就和这不起眼的麦秆较起了劲,创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麦秆画销售到全国各地。
李新忠介绍由他创作的麦秆画。
偶然“结识”麦秆画 虚心请教细研习
今年75岁的李新忠,是洪洞县的一名退休干部,谈起与麦秆画结缘,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0年的一天,他在表弟家的墙上看到挂着一幅麦秆画,虽然做的很简单,但是制作却十分精美。”李新忠回忆说,当时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幅画,当得知原材料是麦秆后,他更为惊奇,麦秆能做成如此精美的画,真是太了不起了。”经过表弟的介绍,李新忠结识了这幅麦秆画的创作者,便虚心请教学习。
“当时也就是好奇喜欢,没想到一学放不下来了。”李新忠说,他回到家后开始琢磨,做成就做成了,做不成就拉倒,全当自己玩了。之后一有空闲时间,他便开始研究麦秆画的制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一个月时间,李新忠的第一件麦秆作品终于做成了。“刚开始没经验,我就模仿着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有什么困难自己琢磨解决。”第一件麦秆画作品虽然粗糙,但却给了他很大的自信和鼓励。“现在想一想,多亏有绘画基础,假如当时对绘画不懂的话也做不出来,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
凭借着对麦秆画的热爱,李新忠做麦秆画手艺得到飞快进步。“农村麦秆到处都是,谁愿花钱买用麦秆作的东西回去,不被人说成傻子才怪。”他说,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到麦秆画能当卖出去,相反这才让他能静下心来学习、创作,制作工艺水平短时间得到迅速提高。
“只要是得到消息或知道别人有新技术,我就去学习,感觉像上了瘾一样。”正因为有这种执著的精神,李新忠在麦秆画的世界里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随着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他的作品越做越精美。
创作精品闯市场 著书立说来传承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新忠的麦秆画开始走向市场。一位朋友到他家里看到了精美的麦秆画爱不释手,便劝他说: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出去卖呢?”闻听此言,李新忠的心里直打鼓,我就是自己爱好,这也有人花钱买?”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尝试着将自己的麦秆画放到一些工艺美术品店里展示,令他没想到的是,不少人看到他的作品后均赞誉有加。之后,李新忠的麦秆画在洪洞县渐渐出了名,当地电视台给他做了几期专题采访,县里搞展览时也邀请他参加,他创作的麦秆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这给了李新忠很大的信心。
二十多年来,随着创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李新忠制作的麦杆画内容上包含了人物、动物、花鸟、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其工序复杂,技术上充分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艺术手法,设计上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元素,构图万变。
为了更好地宣传麦秆画,李新忠受邀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文博会,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也打开了销路。今年,为了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他特意制作了 一系列的麦秆画作品,有12生肖系列作品、吉祥图等。“麦秆画很难做,首先在麦秆的选择上就要精挑细选。”李新忠介绍,在选好麦秆后,用小刀修饰平整后浸泡,还有绘画等其他环节,总共20多道工序,一个环节不细致,麦秆画的品质就大打折扣,一幅普通的麦秆画大概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如果比较复杂的图案则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李新忠制作出系列工艺画30余种,《水浒传》108幅人物画、《红楼梦》60幅人物画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李新忠坦言自己“不服老”,凡事都要亲历亲为。在做好麦秆画的同时,他已经把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写成一本书,现在初稿已完成,他想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我写的书全是自己的经验总结,用顺口溜的形式来讲解,这样方便更多人来学习。”李新忠说,艺术应该是全社会共享的,他不想把制作麦秆画这门工艺搞成私人财产,希望能帮更多人学习,并将这门工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图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