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历时10个月,8易其稿。襄汾县退休干部张登荣对传统家谱文化大胆创新,设计绘制出的《X氏家谱》《人生档案》两个文化用品,填补该类产品空白。
张登荣多才多艺,乐于思考,善于创新,是个“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襄汾县域素有“科技迷”“多面手”和“土专家”等称誉。上世纪80年代,他担任永固乡乡长期间,为适应科技兴农,服务建设棉麦基地县的需要,编写的《麦棉高产技术》一书,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先后两次发行3万余册,行销北方10省(市、自治区)。90年代出任县科委主任后,为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他创办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网络,为提高公民科技素质,闯出了一条新路,受到上级肯定,获得中国科协“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殊荣。
退休后,他不忘自己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继续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2009年,他与时俱进,主攻电脑,在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的基础上,依据自身体验,针对老年人特点,编写了《中老年电脑操作速成》,此书最大的出彩点是他创意的10余幅直观、简明、通俗、易懂、易操作的示意图,解决了老年人学电脑的困难,还组织专门队伍深入全县乡村培训2600余人。据此,被临汾市评为年度《新闻人物》。2011年,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编印了《简明通俗养生挂图》,自找赞助单位,印刷1万册,分发全县部分中老年人家庭,受到赞扬。今年,他又完成了颇有文化创意的两个文化用品,即《X氏家谱》《人生档案》。出版发行中,受到众多应用者的青睐,不少书商、文具店和个人争相征订。
说起这两个文化用品的诞生,张登荣显得格外兴奋,可以看得出来他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张登荣编制《X氏家谱》和《人生档案》的创意始于2015年春节,当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他陷入了沉思,决定发挥特长设计编写出这两个文化用品。他说:“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拥有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传下来的《家谱》,自己将会得到多少收获?将会从这里边看清多少当时社会的横断面?让子女了解父辈们怎样用心血、用汗水去创造历史,更能激励他们去努力、去奋斗。如果能有成千上万本属于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自己记录下来的《人生档案》,若干年后,对那些热心研究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的专家来讲,不是可以提供许多难以想像的宝贵资料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于1984年联合下发的一个有关文件,文中强调要编写一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重要性,可30年过去了,至今尚未很好完成,更谈不到应用于社会。
基于上述思考,张登荣经过半年多的呕心沥血、精心编制,又广征县域内与临汾市区的社会贤达的意见,两个文化用品终于问世。
张登荣编制的《家谱范本》,是依据国家档案局关于《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要求内容来设计的,可以记述家族人物言行、诸如:世德录、先行录、先世事略;考定家族世系源流,诸如氏族源流、世系考;汇集家族规条、训诫、家训、家规等;记述族人的学术、科技创造以及著述、书法、绘画等;记载家族的祖茔、墓碑、墓志铭等。
他在继承前人《家谱》重大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家谱予以革新,比如针对旧时家谱照片展现,而当今摄影技术已极大普及的情况下,增设了可以留存照片的专页,确实弥足珍贵。
谈到设计《人生档案》的初衷,他说:“这能让个人档案的保存从馆室走进家庭。”《人生档案》中出生至上学前,分别由接产医师、父母和幼儿教师填写,进入学校后在老师指导下填写,成人后完全由个人填写。这样,《人生档案》就成了一本本浓缩珍贵的自传素材(或者说简易自传)。
《个人档案》只青睐勤奋者、有志者、有价值观者。让每人都记下自己成长的脚步,谱写或辉煌或坎坷的人生,给后辈留下可借鉴的家庭和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往时,《家谱》仅存于望族、贤达和官宦之家;《个人档案》更限存在部门档案馆室。
当今,我国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人人都可以执笔续写家谱和撰写个人成长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可以想像,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自家的家谱,亿万民众都拥有自己的档案,就一定能有利于实现正能量的世代传承,服务于治国理政、齐家兴家和个人修身正心。
综观两个文化用品,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丰富、设计科学、开本大气、装帧精美,给人以沉稳厚重感觉,具有永久的保存价值。(曹文敏)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