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乡宁县,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景如画的云丘山,而今天的乡宁,却用另一种姿态让人们记住了它,那就是民歌。乡宁民歌作为本土文化的输出代表,开启了国内国际舞台的文化新征程,开创这一历史新局面的正是该县作曲家王晋强。
今年53岁的王晋强,没有上过音乐学院,没有学过作曲,高中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乡宁电厂的普通工人。机缘巧合,会拉板胡的王晋强因在文艺活动中表现出色,1984年21岁的他被调入乡宁文化馆。王晋强说:“因为这份工作,我才有了不断创作的动力。”
王晋强的创作都是深夜进行,一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天亮了还在为一个不满意的乐句跟自己过不去,拉板胡的童子功让他脑子里能准确记忆固定音高,作品定调不需要乐器辅助。他说:“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反而让我的创作不受禁锢。”
1998年,王晋强的20首原创作品演唱会在乡宁县原大礼堂第一次正式亮相,老百姓记住了县里有个会写歌的王晋强,从默默无闻到被人们所熟识,王晋强用了14年。
王晋强坚持采风创作,在他看来,去基层采风才能写出好作品。他带着创作团队跑遍了乡宁的十个乡镇,每到一处,先打听村里有没有会唱能跳懂点的,只要发现一定拜访,遇见淳朴羞涩的老百姓,王晋强就让同去的团队成员先唱上几曲热热场,拉近了距离,老百姓自然愿意演上一段。
王晋强说,关王庙乡每村都有花鼓队,鼓点打法、跳法唱法都有区别,别人围着是凑热闹,他看是琢磨鼓点区别,把最乡宁特色的民间节奏运用到创作中。
2014年,听说关王庙西庄村85岁的谢金叶老人唱得好,王晋强一行当即去老人家里,谢金叶毕竟上了年纪,很多会唱的已经忘记,在王晋强的拉家常中,老人努力回忆,二次创作最少的经典《对花》由此产生。
乡宁县地属晋南,受地域和方言影响,乡宁传统民歌历史上数量很少,主要集中在该县关王庙、光华两地,传唱范围仅限当地,王晋强就想方设法让乡宁民歌先在本土打响招牌,于是就有了乡宁首部大型音乐舞蹈史剧《鄂颂》。
乡宁古称鄂,《鄂颂》从剧本创作、作词填曲到编导表演、背景制作全部为原创,该剧的表演围绕“鄂”的由来和变迁,横看史前到当代,纵观民风和民俗,近300人的本土演职人员协力完成精彩演出,乡亲父老对这次演出赞不绝口。“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王晋强笑着说,“我觉得通过这次文化活动,我对乡宁民歌更加的有信心了。”迄今为止,王晋强出过作品集、CD,十几首作品如《这辈子就是咱俩个好》《摘花椒》等多次荣获省、市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及其他荣誉,他培养的左明科唱着乡宁民歌,从2007年至今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农民歌手大赛中荣获金奖。
在中俄青少年艺术节,乡宁歌手左明科受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等部门邀请,在莫斯科青年多功能活动中心演唱了王晋强的《老锄头》,乡宁民歌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盛大登场,见证中俄友谊。
提起对未来的打算,王晋强说他要做一本“说歌集”,把乡宁民歌汇集成册,让县里仍然活跃的老一辈文化人深入挖掘,详细解释乡宁民歌中民风民俗的内涵,让本土文化在歌声、当代人的努力中传承下去。(王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