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浅浅的微笑隐于清秀的脸庞,这是学生们眼中的王延玲;温和娴静、踏实勤奋、沉默少语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这是同事们眼中的王延玲。
王延玲,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所从事的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她以拥有这份平凡和富有创意的事业而骄傲、而自豪。她说:“做一名有远见、懂规律、爱学生、会教书的教师是我的追求。
爱心倾注课堂
多年来,王延玲不断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和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她自己是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高效达标,生动有趣,王延玲总是提前一周备好课,有时候骑车走在路上,也想着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六年级的数学老师,王延玲特别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她基于学生都比较争强好胜善于表现的特点,每代一个新班级她总是选出自觉性强有责任性的学生担任课代表、小组长,先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树立这部分学生在全班学生中的威信,再让这部分学生起模范带头作用,监督管理其他学生。同时从课堂常规的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实行操行评分制,这样,不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班级。王延玲不但重视常规管理,更注重思想教育,她靠着以理服人,用爱感化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自觉的喜欢学习。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王延玲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获得最丰富的知识,做到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她把课堂变为舞台,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都选一个主持人,让学生轮流主持,在课堂上学生每节课的主持展示都会给她带来惊喜,而且展示内容广泛,有数学故事、数学趣味游戏、数学基本概念、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等,通过课前3分钟展示,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而且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积极性。王延玲不仅依托学校提出的问题导学模式,更是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在王延玲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和疑惑,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促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心执着坚守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力量的源泉,更是教育教学的润滑剂。18以来,王延玲一直用“责任大于能力”始终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她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树立了一个信念:用心上好每节课。只要一进课堂,所有的私心杂念会全部抛在外面,脑海里只留下学生。
18年以来,王延玲休过一次4个月的产假,即使是疾病缠身她也是一如既往地站在课堂上。有一年,五一休假的最后一天,王延玲突然感觉腰疼之极,连床都下不了,甚至连上厕所都难以自己完成。医生检查之后建议她卧床休息,但王延玲考虑到刚刚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又面临抽测考试,而且刚激发起了学生们学习劲头,她一旦请假会影响学生们的情绪,所以毅然坚持为学生上课。腰疼的不能站立,就跪在凳子上,站一站跪一跪就这样坚持着。为此,校领导还特批专门往办公室里放了一张床。王延玲下课回到办公室后继续爬在床上备课、批作业,在她的坚持努力下,在尧都区四年级抽测考试中所带班级获得了全区前5名的好成绩。
2015年6月医生又诊断出王延玲由于用嗓过度患了声带息肉,噤声休息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她代的是六年级毕业班,不能有一点放松,所以她想尽一切方法弥补课堂上不能多讲解的不足,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复习提纲进行全班汇报交流,结果孩子们凭借自己完成了一张张知识清单,并且每个板块的知识整理的很系统全面。
爱心收获幸福
18年的教学生涯,王延玲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如今已是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她的学生中,有的考上了北大,有的考上了浙大,许多已经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逢年过节她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祝福,在她的空间,学生亲切地叫她“亲”。
每逢周末或假期,经常会有学生到王延玲家里去做客,谈谈自己的变化,说说自己的烦恼,王延玲总是微笑着倾听,并诚恳地给出意见;有时她还会和学生一起去唱歌、郊游、逛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有了更顽强的斗志,王延玲心中溢满了幸福。
王延玲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和家长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尧都区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临汾市模范教师、骨干教师。今年她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第五届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她的多篇论文如《三变激发学生交流欲望》《巧用课前3分钟让孩子学会交流》等刊登在国家级及区级各类刊物上,并荣获各级各类论文评选大奖。
记者 李娇 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