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闫淑华,临汾市实验小学特教中心教师。21年前她走进刚刚成立的特教中心,并成为一名成熟的特教教师,她曾多次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山西省教育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的表彰。
难忘的第一堂课
令闫淑华记忆犹新的便是她的第一堂课——聋儿语训课。班里一共八个聋儿,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6岁,他们都没有上过幼儿园。当上课铃响后,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有的孩子躺在地上,有的还在教室外跑着玩……课堂秩序乱的一团糟。
“叫他们,他们听不见,孩子们也不知道配合,弄得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进行。”闫淑华说,为了让孩子们坐到教室,学会上课,她从家里带来糖块、水果,当孩子们表现好时,马上予以奖励,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孩子们终于能坐到课堂上了。
“爸爸”、妈妈”这两个最简单的词语,对聋儿来说学会它们的发音却没有那么容易,老师们不仅让孩子们挨个儿看着自己的口型,还得让孩子们摸着他们声带感受,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终于学会了。“爸、妈”,孩子们放学时发出的叫声,让家长们的心都“碎”了。
带鹏鹏回家
1996年的春天,闫淑华班上有名叫鹏鹏的聋儿,父母都是聋哑人。由于鹏鹏家在侯马市,家人只能一星期接送一次,即便这样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困难重重。为减轻鹏鹏父母的负担,每到周末闫淑华就主动将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
起初闫淑华认为将鹏鹏带回家,只要让他吃饱饭、睡好觉、洗干净就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多了,因为鹏鹏比较自闭,不容易和别人沟通,而闫淑华的儿子和鹏鹏又是同龄人,两人经常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打闹。常常是这个刚哄好那个又哭了,让闫淑华左右为难。就这样,鹏鹏在闫淑华家一住就是一年,闫淑华没向他的家长收过一分钱。
妈妈去世,婆婆生病
要想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定要有家人的支持和付出。2006年,闫淑华的母亲卧病在床,每逢双休日闫淑华就奔赴40多公里回家伺候母亲,直至2009年母亲去世,这期间她从来没有向学校请过假。
近几年,年近八旬的婆婆患有高血压、高血糖,还有老年抑郁症,每天不敢出门,不敢见人,总是紧张、焦虑,闫淑华只能抽假日时间回家给婆婆做饭,陪她聊天……经过她和丈夫的悉心照料,婆婆现在已经敢一个人到广场遛弯儿了。
付出总有收获
多年的辛勤工作,换来了丰收的成果。闫淑华在2000年撰写的论文《创设学习环境促使聋儿语言康复》获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学会论文大赛三等奖;2002年论文《如何培养聋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全国第三届现代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2013年论文《绘画对智障儿童的康复作用》获得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学会二等奖等……2002年,闫淑华本人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山西省教育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表彰;2007年、2008年被评为尧都区模范老师,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2009年10月尧都区特教中心校代表尧都区参加山西省举办的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三名同学参加,获得了3金4银1铜一个第四名;2013年10月又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共4名同学参赛,获得了4金3银2铜一个第四名。
用闫淑华的话说,特殊教育岗位这条路很长,她还需要不断学习。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她的天职。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