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煤老板”毅然转行,做火了“茶生意”。
霍州青年张华,用超凡的魄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书写了由“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精彩转型的动人故事。
近日,我们走访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
张华,这个刚40岁的青年人,看上去很是斯文,一点都不像“煤老板”,从容淡定的谈吐处处透着谦和与沉稳,更像一个博学多才的专家。从谈话中追寻张华创业的足迹,能找到的只有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字眼。
文冠果茶叫响国际农交会
文冠果做茶,在全国还是首例。
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在霍州,基地位于霍州市师庄乡白山村,是一家集繁育、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目前,公司500亩文冠果标准种植基地,年产10吨的标准化茶叶厂已投入生产。”尽管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但张华的激情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文冠果古称‘长寿果’,又名木瓜、文官果,它浑身都是宝。文冠果的树叶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9.8%,有16种氨基酸、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可有效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现在我们的产品‘白山聪’文冠果绿茶,就是选用天然的文冠果叶,采用国内先进的蒸汽杀青技术,沿用传统的工艺精制而成,常期饮用可远离‘三高’,保健养生。”“我们还将不断扩大规模,研发文冠果食用油、蛋白粉、饮料、药品、化妆品等更多高科技的系列产品,真正打造一条‘绿色文冠、健康人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张华的介绍吸引了很多旁观者驻足品尝。在太原参展期间,该公司优秀的科研创新能力,优质的产品成为展会的亮点。市委副书记、市长岳普煜在张华的展点与他促膝长谈,“要突出把文冠果茶做精做好,果茶打响市场后,再开发其他产品。”岳普煜独到的见解与深切的厚望,使张华更坚信了自己的选择。
11月7日,刚参加完山西农博会的张华作为临汾代表再次出征,前往福州参加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交易会上,张华和他的文冠果绿茶再次成为焦点,一些商家纷纷争先定货。一时间,农产品市场掀起了文冠果茶热。
由建筑到煤炭的坎坷崛起
张华自小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兄妹三个。回忆起当初刚步入社会时,他笑着说:“一路的辛酸,一生的收获”。
他学的是设计,1999年毕业后进入吕梁建筑公司,一进公司,出众的才华立即得到领导的重用。但这些对于有激情、有思想的张华来说,并不是最理想的状况。
2001年,张华离开了公司单干,承包土建工程。由于其口碑好、能力强,加之当初在公司积累的一些人脉关系,他揽下了第一笔生意,为离石一村庄盖二层楼房,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凭借着高质量的工程和第一桶金,张华在这一行业站稳了脚跟。他承包的工程相继延伸至太原、五台、孝义、交城等地。然而上天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就在张华信心十足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非典突袭,工人全部回家,导致一工程不能按时交工,直接损失近20多万元。也就是这一年,50多岁的父亲病逝。接二连三的事情给这位28岁小伙沉重一击。
但他都一次次坚持了过来,直到2004年,两个工地连续发生事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不仅让张华一无所有,还负债100多万元。
“那段日子真是连跳楼的心都有。”张华动容地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得感谢我的妻子,因为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我,给了我再次站起来的勇气。”张华是个有胆识、负责任的人。2005年,他向一同学借了4万元,做起了煤炭生意。这4万元是他“煤老板”事业的开始,也正是这4万元成就了张华二次创业,东山再起。
刚开始,由于对这一行业生疏,他走了不少弯路,但他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闯劲在这一行业混出了个样。2008年,他与朋友共同投资7000多万元在平遥新建了年产120万吨的洗煤厂,从此,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张华积累了一笔不少的财富。
脱离煤炭产业 谋求绿色发展
2012年,由于长期的劳累,超负荷的透支,张华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对生命、对健康、对事业有了重新的定义,加之当时煤炭行业步入低谷,张华萌生了转型的念头,他决心:今后要做就做绿色、健康、环保的产业。
张华出院后,立即外出考察项目。一次,河北一农林专家与他闲谈时无意提到了文冠果,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回去后,他便上网详细查阅资料。
“越了解它,越坚定我的信心,《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降血压’。可以说它全身都是宝,细到每个毛孔都能创造价值,它的花是做花粉和化妆品的绝佳原料;果籽可榨成食用油;果壳是提取糠醛的最好原料;茎干和枝条为蒙古族可用药材;木材是家具和手工艺品的好原料,《杨家将》中穆柯寨的降龙木就是文冠果木……”说起文冠果,张华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最主要的是,文冠果的适应性特强,抗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还是城市的绿化树种,非常适合咱们当地种植。”目标定位后,张华又马不停蹄前往陕西、河北、北京、内蒙古、辽宁等地对文冠果种植及研究项目进行考察。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霍州市林业局局长张云峰的帮助下,2014年,张华在霍州市师庄乡白山村,承包了300多亩撂荒耕地和200亩荒山。
“之所以选在这儿,主要是觉得,这里大部分是荒山,虽然土地贫瘠,但适宜文冠果的生长,而且还不与老百姓争粮争地。”张华说,“我要的不单单是效益,而是全方位开发,把经济和生态结合起来,利用这一新型产业,使荒山变绿州,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存现状,为社会尽一份力量。”这样又从零起步让很多人不解,他哪来如此“冲动”,可是,天性中有一股子“拗劲”的张华并不在意这些,而是铁下一条心,定要干出个样。2012年,他放弃了洗煤厂。
张华是个颇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深知,开发新型产业必须科技引领。2014年10月,他注册资金1000多万元,成立了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农大林学院等单位合作,为公司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多次拜访徐东翔、关文彬等一些权威专家,给予技术上指导,由于讲究科学,基地很快就步入了正规。
2015年5月,文冠果纳米离子净水机、文冠果油进入研发阶段;9月,“白山聪”文冠果绿茶上市。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共同见证了张华由“煤黑”到“茶绿”的华丽转身。
谈及今后发展,张华信心十足地说:“明年我们将把种植基地扩大到1000亩,并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同时,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的模式,引领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财富就是金钱。但在张华的心里,他将财富回馈社会,创造出的意义比将金钱积累在个人名下更让他觉得有价值。尽管现在很难,也很艰辛,但我们相信张华的脚步不会停止。
编后 不做煤老板,今后做什么?这是当前煤炭工业城市中许多持币观望的“煤老板”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事实上,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一系列利好政策,山西煤改之后的“煤老板”们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正以另一种姿态转战诸多新兴行业。故事中的主人公张华此前就是一位“煤老板”,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转行,用超凡的魄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建立了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并做火了“茶生意”。
张华只是我市众多转型中成功的个例,这背后的艰辛与努力是我们常人无法想像的。其实“煤老板”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重新创业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超前的眼光,敢闯的魄力,抓住有利时机,坚持科学引领,同时加上政府政策的及时引导,就一定能成功。
放弃“乌金”遍地有“黄金”。我们相信,这些走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煤老板”们会越走越好,再次找到新的机遇,开启人生新的成功。(拜建霞)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