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人丰富,两个人孤独,三个人热闹。”这是宋榜娟对生活的看法,她说她很享受独处的乐趣,也很期待和很多人在一起谈天论地的欢愉。“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拘束,很多人在一起又能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宋榜娟说。
在翼城县,提起宋榜娟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2011年38岁的宋榜娟经人推荐来到县新闻中心工作,当被问及比较擅长什么时,耿直的宋榜娟回答:“我可以改稿子。”修改稿件是一件考验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事情,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看着眼前这个没有什么采编经历的人给出这样的回答很诧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你先去试试吧,如果觉得做不来我们可以给你调换岗位。”就这样误打误撞,宋榜娟在县新闻中心的第一份工作是文艺版编辑,负责排版和稿件的修改。
为了能做好这份工作,宋榜娟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阅览各种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等,从他们的排版中学习相关知识,工作期间零失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能边看边学不断积累经验。”宋榜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过文艺版的工作很容易上手,这里的工作让我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每天我都会觉得很满足。”“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就想着说说身边的事情,钢铁业对翼城来说是个重头,针对钢铁行业,我写出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篇通讯报道。”回想起第一次去钢铁厂采访,宋榜娟说自己并不紧张。“我家里做着和钢铁行业相关的东西,很明白要去问什么,要从哪里去切入,所以去采访就像是拉家常。”对于宋榜娟而言,采写稿件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乐趣。第一篇专题报道《郭怀云——铁都的不败传奇》一经刊发,在翼城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并不知道宋榜娟是谁,但是却对这个名字分外熟悉。
2012年5月,因为工作需要,宋榜娟从文艺部调配到专题部,担任《今日翼城·民生企业会刊》编辑。为了做好每一期《民生企业会刊》,她每天晚上坚持看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经济节目,了解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对于重点报道的翼城县冶炼、铸造、煤矿、洗选、砂场、纺纱、建筑等行业的动态、前景以及所遇到的发展瓶颈,她想方设法走进厂矿,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发展。单位的车不方便,她就骑着电动车采访;企业不愿面对媒体,她就侧面迂回,直到把企业的需要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且开辟企业人物风采录、企业动态等专栏,分类展示企业、了解企业。自文稿撰写到栏目策划,自版面布局到宣传重点,她都做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同时作为报社的一线记者,她深入农村,深入一线,捕捉各行业的点点滴滴,写出了新兴产业电商、特色种植、养殖致富典型报道,对大众创业和农民致富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宋榜娟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高学历才子,她只是一个乐于观察生活、悉心感悟生活的人,但是在新闻中心工作的这些年,她撰写了各种稿件加起来有900余篇。“有时候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你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你所成长的环境,你所见到的一切都可能是你的灵感。”宋榜娟说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生在翼城、长在翼城,对周边环境、风土民情都很了解,“我采访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像是个旁观者,仿佛能看到他所经历的事情。”宋榜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越简单就越快乐,她说自己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写作让她觉得心情愉悦。
今年4月份,翼城县举办了绵山德孝文化摄影展,那些曾经采访过的人物一一浮现在宋榜娟的眼前,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南梁镇中贺水村的张广英。
张广英今年63岁,因为幼时的烧伤导致残疾,无法直立行走,但他依然万般孝顺瘫痪在床的母亲。他逶迤在地上,一手往前拖着自己残疾的双腿,一手握着一个仅有5升容量的塑料壶提水,一桶水来来往往六七次才能提满。“那个场景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心酸。”宋榜娟回忆着,“采访结束后,我们给他们带去了衣物,帮助他把水管从院子接到家里,并通过县网络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孝心。”没想到,这条微信正好被中贺水村的一位大姐看到,大姐在北京做保姆,她的雇主得知有这样一个人物后,很是触动,为张广英捐助500元钱。“以前我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它充实了我的生活,现在我爱这份工作,因为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记者肩负的责任和担当是沉重的、神圣的。”县新闻中心的主任段红亮对宋榜娟赞赏有加,并强力推荐宋榜娟作为县优秀人才的候选人,“这是我们县推举优秀人才的第三个年头,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评选,给像宋榜娟一样在本职岗位上表现优异的人以鼓励,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以宋榜娟为榜样,在本职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安月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