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村医刘根喜:心中一本帐记录着乡亲的痛苦和喜乐

2015-12-31 10:26: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他放不下村里的父老乡亲

——记吉县王家垣村村医刘根喜

    临汾新闻网讯 在吉县文城乡王家垣村,有一位叫刘根喜的乡村医生,在乡亲们眼中,62岁的刘根喜是个医术高明的好医生,是个医德高尚的好人。他从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40多年来,他扎根乡村、情系乡亲、不计报酬、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赢得乡亲们的信任和喜爱,被大家誉为“健康的保护神”。

    当村医为乡邻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傅雷说过:“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刘根喜就是一位具有深厚博大同情心的人,他的同情心来自经历过的尖锐痛苦。

    1968年,15岁的刘根喜陪着患病的母亲到省城太原看病,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他和医生、护士沟通困难,因为繁琐的手续,因为找不到科室,生了好多气。受了刺激的他发誓一定要学医,一定要对病人好,一定不让与他一样的乡亲们遇到看病难的困扰。

    1975年,在吉县卫校学习两年的刘根喜回到家乡王家垣村,被分配到村里的卫生所从事医务工作。1979年王家垣公社卫生院成立,刘根喜成为卫生院的医生,后来还担任了卫生院的院长。2002年撤乡并镇后,王家垣乡医院与文城乡医院合并成为文城中心卫生院,刘根喜又成为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在从医的几十年里,刘根喜足迹遍及文城乡54个自然村的每一个角落。文城乡群众居住分散,全乡11000口人,谁家里的人有啥病,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疫苗,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2014年6月,刘根喜办理了退休手续。孩子们想让他到县城居住享清福,他拒绝了。地域偏僻,距离县城有55公里的王家垣村及其周边村,最缺的是医生,乡亲们看病最难,刘根喜知道,乡亲们离不开他。所以,他毅然回到王家垣村,成为村里医疗点的负责人,挑起了村里3800余口人看病就医的担子。在医院当医生,他兢兢业业,回到村里,他把好作风又带回来了。王家垣是全县最大的村,为了做好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刘根喜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免费为村民检查身体,为村里1586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还为全村156名老年人,189名高血压患者、11位糖尿病患者和4名轻症精神病患者建立了针对性健康档案,至少每年进行4次以上的随访。在王家垣卫生院和文城乡中心卫生院当医生时,刘根喜就因为在内科、儿科方面看病有方而知名,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回村一年多来,得知消息的乡亲们把他视为健康的保护神,一有病就找他,刘根喜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同乐、青村几个行政村的老百姓有了疾病,也上门找他,行动不便的就打电话叫他,就连大宁县太古乡的处河村、东庄、里仁坡等村的村民也找他看病。

    视患者为亲人 

    在王家垣周围的几个村,谁身体不舒服了,第一反应就是找刘根喜。只要村民有需要,打个电话或是捎个口信,刘根喜都会不顾路远山高,不顾天寒地冻,不顾刮风下雨说走就走。他的出现,常常让患者感到有了主心骨。

    刘根喜性格柔和,脸上时常挂着笑,看病非常有耐心,检查的特别仔细,他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不让患者多花钱,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每次看好一位病人,他心里觉得轻松,如果病人没见好转,他就总结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他常常说,乡村医生,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要尽个人最大的努力,解决群众的疾苦,最起码要有医德,没有德,是不行的。

    几十年来,只要患者需要,刘根喜都随叫随到,从不推托。有一次,午生村村民李秀发突然晕倒,家人给刘根喜打电话,请他到家诊治。刘根喜骑着摩托就出发了。6.5公里的路程,他20分钟就赶到。经过诊断,是脑出血,因为病人不能动,刘根喜就在李秀发家中给他输液,连续15天,他天天去给病人扎液体,直到李秀发好转为止。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雪,路特别难走,同乐村村民王梅叶得了肺炎,刘根喜应家属的要求上门诊治,虽然只有5里路,却走了一个多小时,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跟头。王梅叶在家里输了7天的液,刘根喜就这样在雪地里摸爬了7个来回。支家山村有个小孩得了肺炎,气短发烧抽搐,家长情急之下给刘根喜打电话,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患者家中,守了四天四夜,直到孩子转危为安…… 

    舍小家为大家

    2002年春季的一天,刘根喜在文城乡中心卫生院给前来诊治的病人开药方,右手却不听使唤,写不出字来。作为医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病了。第二天,他进了城,在县医院拍了CT,被诊断出患了轻微脑梗塞,好在发现得早,治疗及时,才没有进一步发展。至今十几年了,他每天都要服药。可只要有人前来请诊,他就会忘记自己也是个病人,背起药箱就走。平时每天刘根喜会接诊七八个人,到了逢集日和感冒多发季,他每天要接诊十几人甚至二十几个人,有时还要到患者家中上门诊治,从天微微亮,忙到天黑漆漆,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老伴知道他有病,劝他少干点,早些休息,可他就是不听,仍然忘我地工作着。

    刘根喜家在农村,家中也种植着5亩苹果。果园特别需要人手,施肥、修剪、套袋、采摘,销售,活计多得干不完,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他只有把农活交给老伴,自己每天守在诊所里。好在老伴李桃莲除了耳朵背外,身体还硬朗,把农活一个人扛着。她认为农活能等,病不能等,活干不完慢慢干,能给人看好病比啥都强。有老伴的理解支持做后盾,刘根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刘根喜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虽然年过花甲,但仍坚守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用一颗真诚的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陈健翔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