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襄汾县永固初中,这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75%的学生为留守儿童。
每天早上5:30,李惠荣步入教室陪学生诵读;晚上9:40,她检查学生休息,关照学生开窗通风别吹头;周末学生不回家,她把学生带回自己家;学生生病,她给学生送药做饭,带学生看病……二十余年如一日,她就这样和学生们一起度过,学生们对她说:“老师,您就像妈妈。”
一
李惠荣,永固初中数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92年至今一直在基层从事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她通过班主任信箱,及时了解班级管理、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建立了特殊学生档案,对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儿童给予特殊关照。
王晓、王奇凡姐弟俩,家境贫困。上初三时,母亲得病去世,王晓痛不欲生,几乎影响到了中考。李惠荣和班中的同学一起帮王晓补课,给她捐钱、送衣物,帮她稳定了情绪,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王晓如愿考上襄汾中学的同年,弟弟王奇凡又分在李惠荣的班,她又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帮助他到毕业。中考体测前,眼看别的同学都买了新运动鞋,而王奇凡穿双旧皮底鞋,跑起来又沉又重,李惠荣立即给他买了双新运动鞋,保证他在体测中考出了好成绩。在李惠荣的关心和帮助下,王奇凡也考上了襄汾高中。
郭军强等三位同学曾一度迷上网络,成绩一落千丈。李惠荣没有严肃处理他们,而是以柔克刚,几次三番与他们谈心,从学习和生活上多多关心他们,使他们内心受到很大触动,终于下决心远离网吧,最后中考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陈璇因父母离异,一时想不通,思想开小差,甚至发展到逃学的地步。李惠荣了解情况后,及时与她的母亲沟通,又多次和陈璇谈心。几次过后,母亲理解了女儿的心情,而女儿则体谅了母亲的无奈,母女关系走向融洽,女儿安心地投入到中考备战中。
刘笑在李惠荣接班时数学成绩只有42分,可谓中考无望。但李惠荣发现她学习态度认真,作业整齐规范,虽没有别人做的题量多,但质量比别人高,且是独立完成。就利用这一优点,她由点及面地鼓励刘笑,让刘笑有了自信,成绩不断进步,中考时数学考了88分,印证了“你行我行我们都行”的班级誓言。
二
工作中,李惠荣十分重视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她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采用以“自学导纲”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课堂上,她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她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愉快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学生会的她不讲,学生自己能讲好的她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她不讲,学生必须掌握但学生讲不了的她重点讲,要讲透,要讲一题会一类,要举一反三,要触类旁通。她注重教给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分析、怎样答题、如何检查等实际技巧,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一对一的方式,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的课堂有趣高效,许多毕业学生回校看她,都想再听李老师一节课。
她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在县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的观摩课,得到听课领导和教师的好评,多次被县教育局选去当课改新秀和名师评选的评委。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南永威学校、灵石二中的教学方法,结合班情,她又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成为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她带领学科组的老师和年轻教师钻研课改,带出的一个个教学新秀在全县获奖。
三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责任和奉献。李惠荣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对于家人,却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1998年4月,她的父亲被查出胃癌晚期,要去太原化疗。当时弟弟妹妹还小,她理应前去照顾,可正值中考冲刺阶段,她为了学生没能前去照顾一天,没有送父亲最后一程,给她留下了终生遗憾。她下决心要好好照顾母亲,为母亲献上自己的孝心。可上苍就是这样捉弄人,又是在2009年临近中考之际,母亲突患脑梗,她陪母亲在襄汾中医院做了CT,又无奈地送去运城中医院,等做完检查后便留给弟弟、妹妹照顾,自己则带着母亲遗憾的眼神回到学校。每次想起这些,李惠荣就心如刀绞,一切只因为她是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和老师,因为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献身教育。
由于成绩突出,李惠荣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优秀农村教师、师德标兵,市、县模范班主任、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她说,献身农村教育,自己无怨无悔;做一名优秀的农村教师,是她永远的追求。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