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位七十岁的老先生说他搞了一辈子革新,并获得国家专利时,人们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科学家,可是,当你眼前站着的人是乡村老汉时,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没错,尧都区尧庙镇神刘村的单越军老人就带给大家这样的震撼。
一个乡村老汉,怎么能迷上革新创造,并带着两个儿子一起乐此不疲且卓有成果呢?
父子俩经常在一起琢磨一些革新项目
小试牛刀
单越军说,这个爱好得益于自己的老父亲,是父亲影响了自己一生的选择。
单越军的父亲是临汾市交通局的一位老工程师,被大家称为“老汽车”,爱好琢磨机械。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单越军自小就对机械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每接触一个事物、一个行业,都喜欢搞点革新,达到节约便捷、增效省力的目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依然处在肩挑手提的时代,老百姓干活都离不开肩膀,干了一天农活的人们,还得硬着头皮去挑担子,一个强劳力,挑一担都要满头大汗,相当费力。当时,单越军刚刚回到农村,担担子是他最怕的一项劳动。为了省力,就得想办法。后来,他在当时平车的轮胎上,做了一个支架,在支架上摞上木桶,试着推一下,结果,效果很好,一个支架可以推四五桶水,不需强劳力,女性、小孩均可使用,后来被大伙认可,采用至今,小小创新使他尝到甜头,也给了他创新的动力。
“一年两茬”是提高单产的好办法,小麦地里套种玉米适合尧都区的土地、气候条件。然而,收麦后的“灭茬”是一项出力不出活的工作,一天下来,也只能刨一两分地,面对此境况,他思索着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改制了尖头锄,入土很利,效率提高了不少。后来,他又把尖头锄固定在一个灵巧的支架上,组成了一个“灭茬犁”,下地一试,又轻松又快捷,而且不伤苗,不乱土层,不仅省工省力,而且为抢种玉米争取了时间。这个小玩意的出现使他一下子出了名,大家都高兴的把单越军称作“能人”。
再接再厉
由于喜好,加之小小的成功,使单越军更加热爱“革新”,于是,他挤时间、多读书,先后学习了汽车、拖拉机的大量教材,并成为拖拉机手。
旋耕播种是一种被农户广泛采用的种植方式,可是,旋耕机在作业过程中,轴上缠草阻碍机器正常前行这个难题使人头疼不已,往下扒草费工误时又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伤了手臂,针对这种问题,单越军站在旋耕机旁观察了半天,总结了轴上缠草的原因,主要是主轴圆而光滑,旋耕机前行时,必然会碰到地里的草,自然而然就会缠到轴上且越缠越紧。于是,单越军就在轴上加了刀形断草板,当主轴转动时,碰到断草板的草就会被切断。后来,他又改革了播种耧的耧腿部位,使缠草现象大大改善,播种质量大大提高,尤其对秸杆还田,防止焚烧秸杆起到很好的作用。
很多人可能还会记得“木兰摩托”这个品牌,当时,木兰摩托小巧轻便,很受人们喜欢,可是,木兰摩托“没劲”却让人恨铁不成钢。针对这种现象,单越军对其动力系统进行了改装,一经试用,效果不错。于是,他打着“还是木兰,胜似本田”的广告,并在其后面拉了一辆三轮车,上面坐三个成年人,在解放路立交桥来回奔波,用立交桥的坡度验证其强劲的动力,随即,这种经过改装的木兰风靡一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柴油车大量增加,冬天难发动令每个司机头疼,尤其是冬天,早上加水、火烘、人推,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有很大危险,单越军觉得是低温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一定要先解决如何升温的问题。为了了解柴油发动机打火的原理,他除了学习一般知识外,还参加了浙江大学农业工程有关柴油机的课程,并购买了一部分机具和教材,找到了降低“闪点”就可以加温的原理,又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于1985年试制出了“冷天发动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被当时的临汾地区和市农机局认可,不仅在全区,而且向国内14省市推广这一技术。
荣获专利
二十世纪末,联合收割机大量出现,单越军和他的两个儿子又对这个庞然大物发起总攻,联合收割机结构复杂,毛病多,每年花费高,挣钱少,是每个养机户头疼的问题。父子三人对收割机进行了了解、学习,为了进一步掌握它的技巧,他们省吃俭用,凑了两万元买了一台旧的联合收割机,对它进行了“解剖”,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大胆采用了“一车两机”的双动力系统,让一个发动机管收获,一台发动机管行走,一下子改变了收割机的工作效能。一经改革,效果很好,不仅收得快,收得净,毛病少,耗油少,而且对司机的技术要求降低,只要会开四轮,就可驾驶。
虽然种种革新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单越军父子的技术改革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1年,单越军聘请的收割机司机在割麦作业时,因夏季温度高,摩擦生热引燃收割机上的电线,而司机却不会用随车配置的灭火器,致收割机着火,单越军闻讯立即赶到麦地里,看着满地尚未收割的金黄的麦子和熊熊燃烧的收割机,家人顾不得收割机,赶紧用工具围着收割机打出一圈隔离带,使得大火没有引燃麦子。地里的火熄灭了,收割机却被烧成了铁架子,麦子没有烧着,没有引起更大的损失,可是,价值两万多元的收割机却付之一炬,这对并不富裕的单家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全家人伤心不已。
可是,这次意外并没有挡住单越军不断研发的热情,看着眼前的收割机架子,单越军将它当成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找毛病,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他们继续将收割机双动力系统及一些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双动力”的成功,在收割机行业可以算是一个创举,不仅能节油30-40%,而且能直接使秸杆还田,为此,农业部派人专门调研,予以表彰。
2003年,这项技术被授予国家专利。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与它同龄的收割机基本都已寿终正寝,单家的收割机还能正常使用呢。
在坚持搞好农机服务的同时,他们向太阳能进发,太阳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给他们带来了幸福,也留下了课题。
由于太阳能晒太阳不可遮挡,其支架裸露的部位容易生锈、损坏,于是,他们研制了水泥支架,大大提高了其寿命,降低了成本,并且不对屋顶有任何损坏,这个改动也被授予国家专利。
2013年,单越军又改装了一种新的玉米脱粒机,并将其命名为“自走自铲式玉米脱粒机”,该机是在农用三轮底盘上,加装了一台玉米脱粒机,并在前方设置了一套可以升降的大铲斗,它能像铲车一样自走、自铲、自卸、自脱,工作时,无需人工辅助装料,省人、省工、省油,节能低耗,它脱粒快,每小时两万斤,脱得净,另外,它车身短,转弯半径小,行动灵活自如,一般道路均可行走。该机经两年试用,效果很好,深受农户欢迎,该机还可与其他脱粒机相组合,进行自走自铲式升级改造,被国家授予专利。
取之自然
单家父子还改造净水机,解决了净水机出厂时好水少、废水多、制水慢、放水更慢的弊病,对净水机进行多项改进,使废水比大大降低,为百姓提供了健康水的同时,还节约了水资源。
金山银山换不来碧水蓝天,在气候变暖、雾霾频频的今天,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浓烟滚滚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可是,农村冬天要取暖无火不行,夏天要凉爽无氟不行,而冬暖夏凉是人心所向,寻求一个恒定的温度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地球的表面层是一个拥有17度恒温的大岩层,这个恒温是解决冬暖夏凉的好基础,单家父子就琢磨着把这个一能源充分利用起来,夏天用17℃制成27℃,冬天用17℃制成20多℃,比夏天用30多℃制成27℃,冬天用30℃制成20多℃省事许多。”地源能这项技术已在一些大地方推广使用,可是,在农村,对个体还没有推广,因此,单家父子就自制了一些设备,并在自家院里做了试验,效果十分满意,为“冬暖夏凉”闯出了一条有奔头的路。
据单越军家使用的经验来看,使用地源能调节温度,冬天比烧煤便宜,夏天比用电节省,绿色、环保。“夏天,一般家庭用一个空调,一个夏季下来电费得三四百元,可是我家一条地源能管道带四个空调,一个夏季电费不到80元,且可以定时调温,还是自然风,冬暖夏凉,其安装成本与安装暖气管道的价格相同,省时省钱,省事,冬天不用烧锅炉看火倒炉渣,方便实用,经济节能,很适合农村家庭!”单越军说。
几十年来,单越军父子共搞了百余项技术革新,获得三项国家专利,都是从实用、节能、省劲、经济、环保的角度出发,用小发明解决大问题,为生活的改善而乐此不疲。他们的生活,因为种种革新改良而与众不同,一路精彩。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