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赵兄赵弟“患”了打竹板的瘾

2016-01-25 10:35: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的山,临汾的水,临汾的山水实在美;青山绿水好风光,尧都古城是故乡;铛哩个铛,铛哩个铛……”在新欣百货小区的一居民楼里,隐约传来清脆的快板声。循声而去,记者找到两位老人,他们是赵文祥和刘玉章。

  两位老人结缘快板

  草根艺人,登台演出,或蒲剧清唱,或歌舞表演,而70岁的赵文祥和64岁的刘玉章,他们最拿手的就是给大家表演自己创作的快板。

  赵文祥和刘玉章是土生土长的临汾人,同是铁路退休职工,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相声、山东快书、快板、小品等,甚至连钓鱼的爱好都一样。

  “赵玉祥退休前是临汾铁路文化宫的宣传干事,他年长又为人正直,文化知识比我广,从事文艺工作53年,我尊称他为‘赵老师’。”刘玉章说,他们从小喜欢快板、相声、小品等文艺表演形式,1980年开始同台演出,但刚开始是各演各的。刘玉章最初是说相声,因为相声和快板有相通之处,为他今后的曲艺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在赵文祥的鼓励下,两位老人开始合作。

  乐享生活义务宣传

  赵文祥和刘玉章虽然都已退休,应享天伦之乐,但他们却一直闲不住,四处奔波义务演出,传播正能量。

  赵文祥和刘玉章所编写的快板词都比较接地气,歌颂家乡、社会正气、敬老爱幼等等,紧扣时代主旋律,反映各个时期、不同形势下的生活阅历及人民群众的心声。

  两位老人编写快板有了灵感时,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管什么钟点,爬起来先做记录。就这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快板词从他俩的笔下不断涌出。

  “快板词从初稿到成形,需要经过多次推敲,必须讲究押韵,为此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快板词了。”赵文祥说,他们爱好快板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编词演出就是他们在享受生活,不管走到哪里,只要遇到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都会当成创作的素材。目前他们已经创作出近20篇快板词,有《临汾美》《胜利之歌》《警民情》《老来难》《一碗饺子》等。

  奉献余热期待传承

  如今,两位老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表演4场,只要时间不冲突,他们都是随叫随到,从来不提酬金。

  “去年12月份参加‘高手在民间’的海选,因为当时要去参加防火宣传公益演出,怕耽误时间和负责人商量以后从第三个移到了第一个。”刘玉章说,他们是第一个上场也是第一个通过的,能得到评委老师的肯定,他们很开心,复试当天因为公益演出没能参加。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不图名利,退休以后从未放弃快板创作与表演,只要大家喜欢,他们会一直表演和创作下去。

  “退休了,能发挥余热给大家带来欢乐,我们也很快乐。”赵玉祥笑着说,快板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已经有些古老了,但这种表演形式雅俗共赏,希望有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丁莹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