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斌闲暇时间抓紧充电
临汾新闻网讯 “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要干出个名堂,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这是汾西县勍香镇勍香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华斌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标准。
去年8月份,王华斌被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华斌驻村助家,为村里引来了发展项目,提升村级基础建设,带领村民走上富裕发展道路,用他真诚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感动和赞扬。
走马上任 确定工作思路
2015年8月14日,对王华斌来讲,这是一个最难忘的日子,根据工作安排,他要到汾西县勍香镇勍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当天下午,在开完“第一书记到岗任职培训”后,汾西县农委主任王建国亲自驱车送王华斌到勍香村上任。
王建国对王华斌此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有很高的期望,因为勍香村是县农委的扶贫对象,农委系统的人对这个村有很深的感情。王建国在安排好王华斌工作和住宿后,临走前紧紧握住王华斌的手嘱咐交待,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进村后要慎言慎行,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一定要努力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有事大家多交流、多商量,和谐处理问题。”
怀着满腔热情,王华斌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也正式拉开序幕。然而,农村的工作不比其他工作,究竟如何开展工作,王华斌感到束手无策。
回想起刚驻村的那段时间,王华斌坦言:刚开始在村里打了几天游击,感到无所事事,无从下手。”他心里直打鼓,村里几十年的老干部,对当地熟悉,也不能将农村搞好发展,我这个年轻后生,对农村工作又不熟,究竟能做什么呢?一度产生了退缩的想法。
但王华斌静下心来下细细想了一下,“既然已经来了,就要干出个事来,什么事情不都是人干出来的!”他便找来各种资料和书籍,学习中央精神,认真总结领会工作职责,希望能尽快理清思路,投入工作中。
曾有一部描述驻村第一书记的热播剧《马向阳下乡记》,描绘了第一书记下乡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为农村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为了能尽快定位工作思路,王华斌一口气将这部40集的电视剧看完,他的工作思路和方向也渐渐明晰。
“选派第一书记下乡是国家政策,到农村工作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各个村的村情不同,农民的需求不同,同时第一书记的能力各异,选派单位的工作职能也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模仿套用。”王华斌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他深深理解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能和任务,为人民服务,办实事的宗旨是不变的,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关爱留守儿童和解决群众矛盾纠纷是基础任务,最需要做的就是走进群众,手拉手与群众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工作思路明确了,萦绕在王华斌心头的一大问题得以解决,他在内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对!就这么干!”
走访调查 了解群众疾苦
为了能更快了解勍香村存在的问题,王华斌设计了调查表,进行挨户调查,谁家有什么需求、谁家有什么困难、对村里发展有什么要求和意见……他希望能通过调查真真切切听到群众的呼声和需求。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王华斌发现村里确确实实存在不少问题——村学府路没路灯导致学生上下学不安全、大街上垃圾成堆影响环境、部分街道路面破坏出行不方便、农民想学习新农业但苦于没有渠道……
王华斌将问题统计分类,列入了工作计划。同时,他还将目光关注到那些贫困家庭,这也是急于解决的实际问题,他希望能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去年中秋节刚过,王华斌来到村里一户人家,三间窑洞外墙破破烂烂,墙面已被风化得凹凸不平,窗户上蒙着塑料布来挡风,走进屋内,窑里黑洞洞的,简陋的几样家具已年代很久,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正在烧火做饭。
得知老人患有关节炎,浑身疼痛,走路不方便,王华斌双眼充满了泪水。“我们会尽最大的能力来帮助你,你老也要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就吱一声。”随后,他得知老人的孙子打小跟着老人,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性格稍有孤僻,便嘱咐学校的老师,我们要多关心多照顾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村民侯伟艳的儿子因为先天性没有耳蜗,倾尽全力为孩子进行了人工耳蜗移植,欠下了几万元外债,两个女儿还在上中学,他父母的身体也不太好,全家只能靠他一人打零工来养家和还债。
王华斌多次到侯伟艳家里走访安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尽上一份力,让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
诸如村里此类的贫困家庭,王华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详记在心。他把这些向单位领导和同事讲述后,所有人都深有感触,都表示希望能为这些贫困家庭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于是逢年过节去他们家里看看,给孩子买些新衣服和文具,送点生活用品以及资助款,这是一份心意,也是一份关爱。
村里学府路没有路灯,学生上下学十分不安全,因为村里没有经费,所以一直没有安装。王华斌多次到现场测量规划,经预算需要一万余元的路灯器材费用,在汾西县农委的大力帮助下,路灯终于在短时间内安装完成。去年12月7日,路灯开始启用,看着孩子们走在亮堂堂的学府路上,王华斌很有成就感。
倾尽全心 寻找致富出路
干部下乡,帮助农村选准一条发展路子或者引领一个致富项目是第一书记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王华斌一直坚持一个道理,“帮助老百姓解决更多的问题,不如让老百姓自己富起来,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究竟选择什么合适项目,才能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这着实让王华斌费劲心思。
根据勍香村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以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王华斌将项目发展的眼光盯在玉米秸秆上。
一开始,他计划开办造纸厂,但是通过项目实地考察,他发现不少造纸厂已经在多年前改制,由于造纸排污不达标,而且排污投资较大,还没有能力生产原生态纸,现在只能生产再生纸。现在,利用秸秆造纸国内只有南方几家公司有这个能力。考虑到资金不足,村里没有这个能力去投入,建造纸厂的计划只能放弃。
随后,王华斌又到忻州考查青储秸秆养殖肉牛项目,通过考察,肉牛养殖市场依然不乐观,肉牛养殖成本较大,还存在牛肉市场销量少,一旦牛肉滞销价格下降,这会给养殖户增加不少风险和负担。由于养殖风险大,王华斌不得不转变思路。
就在王华斌为此事发愁之时,和村支书的一次聊天让他思路顿开。经过多方考证,他决定在村里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勍香村是个河川地形,昼夜温差较大,这种气候适合香菇生长。”王华斌分析。而且邻近的吕梁市交口县、康城镇也有大量种植,当地县委县政府还给予支持。
确定了发展项目,王华斌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来多次到康城香菇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发现该项目投资灵活,周期短,见效快,十分适合在勍香村发展。为了更好地带动群众发展香菇产业,王华斌决定由村支两委骨干带头种植,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
在一边寻项目谋发展的同时,王华斌也没有放弃其他工作。他多方筹措资金十余万元,完成了东街水渠和南洼前沟水渠的建设工程。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他协调县农委技术站,投资进行地膜覆盖建设,让群众得到实惠,实现农业增产。
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半年多时间里,王华斌把勍香村当作自己的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农村,田间地头、百姓家里、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有目共睹的成绩,让当初质疑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大伙十分佩服这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年轻人,真没想到,他还真能安下心来,为咱老百姓办实事。”
村主任刘东林对王华斌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当初“无非就是来村里镀镀金,走个过场。”到现在“村里已经少不了他了,如果现在调走,对村里都是很大的损失。”
王华斌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现在既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就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要起到第一书记的作用,全力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
他在日记中写道:“第一书记是人生道路上一段特殊经历,我要抓住生命中每一个机会,通过第一书记进一步诠释为人民服务的真谛,鞭策我更多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使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得到升华。”
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