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武奇芳:让飘香的花瓣雨浸润失聪孩子心田

2016-03-31 10:31: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走进失聪孩子的内心世界

——记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武奇芳

  临汾新闻网讯 三月春光明媚,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区的桃花也一朵朵地开了。下午4点钟,武奇芳老师站在桃树下教学生们认识桃花的花萼和花冠。一阵风吹来,簌簌飘落的花瓣落了她和孩子们一身,孩子们笑了,她也笑了,欢快的笑声又震落了一地的花瓣雨……

  一

  2011年9月份,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的武奇芳应聘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任二年级70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

  起初,武奇芳在教学方面摸不着头脑,由于学生听力有问题,导致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存在很大障碍,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字词,还颠三倒四的。比如一个简单的问候“吃完饭了吗?”孩子们会说“饭完了”或“完了没有”,这是失聪人说话的一个普遍问题。不过,她现在已经习惯了,甚至有时候也被这种格式“同化”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最难的是,学生在思维形式上也过于简单和直接。如在教孩子们学“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孩子们极易混淆,搞不懂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武奇芳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了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然后再用扫帚扫,扫完整个区域就是面积。一节课下来,她欣喜地看懂了孩子们的眼神,她知道,孩子们很直接地感受到了“周长”及“面积”的区别和联系。当她在黑板上写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孩子们都答出了“(长+宽)×2”;当她在黑板上写出“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孩子们都答出了“边长×边长”。她说,只要肯动脑子,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愁打不开孩子们的心窍。

  

  在长期教学中,武奇芳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家庭由于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导致破裂,由此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班里有一个乳名叫海海的孩子,从小妈妈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带大。后来,爷爷奶奶去世,由爸爸继续抚养。海海刚来上学的时候脾气特别倔,动不动就砸玻璃、摔凳子发泄心中的不满,成为众人皆知的“问题学生”。

  武奇芳通过对海海的细心观察和了解,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平时,海海爸爸负责他的衣食起居,但一个大男人又要工作又要看孩子,难免会考虑不周。作为班主任老师,武奇芳自觉承担起了海海母亲的角色,小到饭缸(以前老借同学的)、鞋子(换季了家长也没时间给他买)、袜子(同学反映他脚臭不愿与他接触)、洗澡(之前他不爱洗澡,武奇芳要求他每周必须洗一次)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他。慢慢地,海海有变化了,变得听话懂事了,渐渐成为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的乖孩子。

  

  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由于学生听力上的缺陷,使得他们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加之逢青春懵懂的年龄,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

  班里有一个13岁的女孩,对同学和老师特别抗拒,上课也不好好听讲。武奇芳感觉她似乎有心事,便派一个听话的学生跟她多交流多沟通。一天,有同学发现,女孩子周六下午和网上认识的一个男网友在学校操场聊了一下午。得知这个情况后,武奇芳没有立即找她谈话,而是思考了半天。第二天她将此事报告了校领导,校领导叫其父母来和班主任一起做她的思想工作。整整一个下午,女孩终于道出了实情。可笑的是,她只知道那个男生的名字、年龄,连那个男生干什么、家是哪儿的都不知道,多么天真,多么无知啊。一个13岁的女孩,其实连男朋友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只是因为和同学闹矛盾便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网上,企图在网上找到归宿感。幸亏发现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事件又一次给武奇芳敲响了警钟,学生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于是,她经常给孩子们讲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在网上找一些有关聋哑人被拐被骗的事件来警示孩子们,也会找一些正能量的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她说,身为特教工作者,必须做到耐心细致,要走进失聪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拥有和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记者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