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温暖的眼神,洁白的裙袂飘飘,这就是“80后”儿科护士焦一倞。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举办的多次“静脉留置针输液”技能比赛中,她出色的技能总是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屡屡拿下“优秀护士”的桂冠。
2009年,焦一倞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一名儿科护士。报到的第一天,她就站在医院“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画像前伫立了许久,在心底暗暗下了决心,要做一名像南丁格尔那样救死扶伤的优秀护士。可是,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她的心中充满了忐忑:小宝宝们仿佛对“白大褂”们有着天生的恐惧,看到她拿着针管,止不住地大声哭喊,并挥舞着小手不准她靠近。这一幕让她很是尴尬,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感到无从下手……
儿科护士长发现了这位新手的迷茫,在一次次的谈心中,焦一倞慢慢懂得了这份被称为“白衣天使”的职业,白大褂一穿,所有的情绪和烦恼都抛得远远的。在那特殊的消毒液气味中,焦一倞和自己的护士姐妹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假日,驱散患者的心头阴云,燃起患者对生命的炽热渴望。这一年的护士节,她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抄着这样一首诗:因为有你,婴儿开始了第一声哭啼;因为有你,老人在夕阳下也不寂寞;因为有你,面对病魔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有你,生命一次次创造奇迹……
众所周知,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因为儿科的患者都是“小不点儿”,患儿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儿科护士有一身过硬的技术和强烈的责任感。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常抓不懈的一个重点,往往扎一个头皮针需要好几个人的帮助,更多的是还要顶着来自家属的压力。为了减轻患儿的痛苦,护士们都努力做到一针见血,努力做好每项操作。每一个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也许别的科室不会碰到因静脉穿刺不成功而被家属骂的事情,可这种情况在儿科却不足为奇。一次,一个患儿因为腹泻脱水要补液,为了方便治疗,需要用留置针,可是由于孩子上吐下泻又伴高温,血管根本就看不见。看着父母那焦急的神情,患儿泪流不止的双眼,焦一倞立即为孩子静脉穿刺,第一针,没有成功。“你们到底会不会扎针”“换人换人,我们的小孩决不让你们当实验品”“不行你就别扎”。妈妈在哭泣,爸爸的表情也从焦虑变成了愤怒。顶着巨大的压力,焦一倞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开始扎第二针,此时的她真的好希望能有一双神手来帮忙,别让孩子再受无谓地疼痛了。好在有回血了,慢点送管,成功了,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孩子父母似乎对自己刚才的态度过意不去,歉意地看着焦一倞。焦一倞说:“其实我们跟家属一样着急,可是孩子的血管那么细,不能保证做到一针见血,只有努力做到了。”
在焦一倞的记忆中,还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那天,护理部的人员都像往常一样各自忙碌着。突然,一声焦急地呼叫划破了平静,焦一倞抬眼望去,只见楼道里有人抱着孩子大呼小叫地喊着跑过来“大夫!大夫!快看看我的孩子……”
“怎么回事?”儿科主任郭建华着急地问。
那位爸爸语无伦次:“我儿子烧得抽起来了。”只见患儿双眼上翻,口唇发紫。
“体重多少?”
“有15公斤。”“配药灌肠。”郭建华主任边说边把患儿的头偏向一侧,为患儿插入了压舌板。焦一倞迅速抽好药液,“把裤子脱下来。”家长手忙脚乱地为孩子扒下裤子,顿时一股臭味扑面而来,原来孩子烧得大小便失禁,满屁股都是大便。看此情景,家长也有点尴尬:“要不我先擦一下吧。”家长的眼睛里满是歉意。这时候那里还顾得上脏呢,焦一倞说:“没关系,先灌肠吧。”边说边迅速操作,药顺着孩子的肛门灌进了孩子体内,焦一倞对家长说:“把孩子的屁股捏紧了,包好孩子,先把氧吸上吧。”几分钟后,患儿的脸色慢慢变了过来,安然地睡着了。焦一倞的心总算放下了,她拿起卫生纸帮孩子擦拭起来。旁边的家长看到这一切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说“太感谢你们了。”那一刻,焦一倞感到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没什么,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焦一倞边说边亲昵地抚摩了一下小患儿的脸,睡梦中的患儿竟然露出了微笑。
焦一倞说,在儿科工作已经8个年头了,她早已把小患者们当做自己的孩子,陪他们哭、陪他们笑,帮他们解除病痛,尤其爱看他们天真无邪的微笑。她愿一辈子做患儿的眼中的天使,用真诚的爱为孩子们驱除病魔、播撒阳光。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