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突患强直性脊柱炎,他的躯干扭曲达90度;日日承受病痛折磨,书是他唯一的良药;蜷缩在家二十余年,他从诗歌中找寻新的天地。今年46岁的冯晓虽然不能抬头挺胸,但他乐观地继续着自己的追梦旅程。
只因一个承诺,冯晓将近年来的诗作结集出版,将道不尽的牵挂融进《遥寄相思遍九州》。书中有首诗歌,或许言明了他的向往,“我是一朵四月的海棠,虽然有娇媚的脸庞,却奢望一双灵动的翅膀,我想去追逐暖暖的春阳,还想飞过那道院墙,去看看是谁在深情地歌唱……”
憧憬破灭 病魔斩断求学路
读过冯晓的诗集,不禁被他细腻的文笔打动,进入他所营造的炫丽世界。殊不知,他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二十余年,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便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前,记者在市区解放西路见到了这位坚强而又乐观的“文学草根”。
“按照原本规划,我初中毕业后去读技校,随后分配到铁路部门。没想到,老天给我开个大玩笑,所有的期待瞬间被摧毁了。”冯晓回忆着那个夏天,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对未来充满憧憬,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风湿热。
经过两个半月的激素治疗,冯晓背起行囊去了技校。“在学校,我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当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我实在撑不住了,再次住进医院。当时,我被初步诊断为髋关节结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结核治疗无效后,才被怀疑是强直性脊柱炎。”冯晓说,四个月后,他被确诊。当医生面色沉重地说出“终生无法治愈”时,他的心仿佛坠入大海,再也找不到人生的航向。
冯晓在病床上度过了漫长的两年半,虽然用过不少药物,试过不少偏方,依然无济于事。无休止的病痛折磨,腰椎的一天天扭曲变形,使他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更一度生出轻生的念头。当他看到因自己而明显苍老许多的父母,他意识到不能再消沉下去,即使现状无法改变,他还有疼他爱他的家人,惟有振作,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回报。
说起曾经的苦痛,冯晓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用“天生乐天派”来解释坚强,坚信只要走过人生的低谷,一切挫折如同过眼云烟。
重获新生 书海拾趣乐无边
1990年,冯晓决定出院回家。为了缓解身体上的疼痛,他从书海中寻求慰藉,历史典籍、杂志月刊、金庸武侠等,凡是能借来的书都是他的精神食粮。
后来,冯晓能够下床走动,便每天拖着沉重的步伐到母亲单位的阅览室借阅图书。当时,我母亲的一位同事见我情绪有些低落,就主动提出教我篆刻。我考虑了几天,也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就应承下来了。”冯晓说,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应承就是十多年。他闲来无事,便练习刻章,磨了刻,刻了磨,一块两寸半的石头被他磨得只剩下半寸。
随着病痛的加剧,冯晓的身体逐渐扭曲至90度。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作‘不死的癌症’,我想既然别人治不了我的病,那我干脆自己治。”他说干就干,当即托朋友从北京买来一套中医大专教材,并从书店买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夜以继日地勤奋攻读。
每当书中提到相关的治疗方法时,冯晓都会用笔摘抄出来,随后再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药方。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原本不懂药理的他,竟成了半个“医师”,还给自己开出一个补气血的方子。通过研究药理,发现我的虚弱是由气虚造成的。”冯晓笑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难忍的疼痛居然消失了。其实,我吃过不少偏方,有自己开的,也有别人开的,不知道是哪一味药起了作用。”
收获意外惊喜,冯晓如同新生。出于身体原因,他不便出门,书籍、电视是他获取外界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他没有封锁自己,反而乐于交友,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偶入文坛 诗歌伴随梦想飞
重新站在阳光下,冯晓不分昼夜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2002年,他从电视中得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网络。我的内心掀起了波澜,读书、看报、看电视已经无法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冯晓说,家人经过协商,于2003年8月为他添置了一台电脑,他与外界的交往多了一个窗口。
电脑、网络将冯晓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喜欢浏览新闻、翻阅微博,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13年,他发现一位玉石收藏者时常在微博展示自己的藏品,并鼓励网友们配诗。他一时兴起,随即赋了几句。本是无心之作,却引起了博主的极大关注。
此后,每当博主发表有关玉石的日志,冯晓都会饶有兴趣地配以诗作。一来二去,他与博主结成了忘年交,更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仅有初中文化,对诗歌的结构、格律一窍不通,网络就成了我最好的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初步掌握了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的创作手法,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说到这儿,冯晓的语气明显欢快了许多。
冯晓善于将生活中的细微处运用于诗歌中,使诗词的境界更深远、宽广。他的诗作明丽、清爽,有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有挥洒不去的青春印记。即使感伤时,也没有消沉颓废感。每当脑海中闪现某个片段时,他就快速记下这瞬间的灵感,并由此衍生出丰富而又炫丽的想象。创作一首满意的作品,有时只需一周,有时需要两三个月。他凭借坚强的意志一路跋涉,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三年多的创作历程中,冯晓以诗会友,结交了众多好友。他们时常在微信分享新作、交流心得,这让他感受到一种充实的快乐。在好友的鼓励下,由他作词的《和田玉之歌》经谱曲、配唱后,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了却心事 遥寄“相思”遍九州
2016年4月,冯晓的诗集《遥寄相思遍九州》面世,其中收录了他近年来的心血,以近体诗和现代诗为主,另有少部分古体诗词杂咏。我追求平白浅显,作品多为性情之作。”他多次强调自己不是诗人,甚至从未想过成为诗人,热爱诗歌,全凭兴趣使然。
冯晓的诗歌贵在情感真挚,处处可以感受到刻骨铭心和不悔的相思。自古至今,历代诗家于‘相思’二字着墨甚多,名篇佳作比比皆是。我的诗集有不自量力之嫌,贻笑大方处在所难免。”冯晓对自己的“不量力之举”解释为“情之所至,一往而深,也就奋不顾‘颜’了”。
“创作过程中,我曾得一博友极大助力。如果没有遇见她,我可能今生今世也不会认真去学习格律诗的创作方法。这本诗集也算是对她的一份回报,虽然我不知道她身处何方,但我知道她在关注着我。”提及出书之举,他表示只为了却他的一桩心愿,更源于和博友的一个约定。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冯晓没有在逆境中退缩沉沦,而是以百倍的坚韧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诗歌的殿堂,编织着文学的梦想。心中有梦不怕晚,放手一搏又如何?”他用自己创作的诗歌《鹧鸪天·千里黄河万里沙》来激励自己,神州未老君方少,追梦何愁落日斜。”
记者 李静 杨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