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李金亮:满怀赤诚踏上扶贫之路

2016-04-27 10:08: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吉县东城乡东城村“第一书记”李金亮

  临汾新闻网讯 吉县东城乡东城村,距县城15公里,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252户875人,耕地面积2100亩,苹果种植面积1561.5亩。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苹果和外出打工。

  李金亮,1962年出生,吉县人,吉县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2015年8月13日,李金亮肩负着“下基层、办实事、立规矩、解难事、强基础、摘帽子”的使命,作为“第一书记”满怀赤诚地来到了东城村,开始了他的扶贫之路。

  建设基本设施

  李金亮在乡镇工作二十多年,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与农民的感情深厚。他每月都要在东城村呆二十多天。在村情走访中他发现,东城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一起。为了便于幼儿园的管理,李金亮同村“两委”多次与教育局协商,把幼儿园从中分离出来。经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决议把原来废弃的旧小学拆除,用来修建幼儿园和支部活动室以及村卫生所。

  李金亮与村“两委”成员一道,紧紧围绕以建设“五好”村支部为目标,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村委为民办事和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当成头等大事亲自抓。

  同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很快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素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党章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强化宗旨观念和担当精神,提升整体素质,让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发展集体经济

  光伏发电是国家扶贫的重大项目,李金亮来到东城村后,考察了村里的土地情况,选了一块日照充足的地方,于2015年11月开始整修场地。

  村民刚开始不理解,李金亮和村干部便不断与村民讲解沟通,终于得以在这6亩地上发展光伏发电的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招标,招标一结束便可以动工,而这一项目将为村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经济一年可以增加18万左右的收入,村民们每天使用的电费,一度电可以减少两毛钱。集体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电费减少了,可谓一举两得。在李金亮看来,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只要将来可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就感到很满足了。

农网改造施工现场,“第一书记”督促安全施工

  光伏发电是李金亮来村里后所办的最满意的事儿。招标结束后,李金亮要求在项目建设期间,村组干部和全体党员义务劳动两天,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干部就是为群众办事的,要让村民看见干部要带领东城村致富的决心。

  发展特色产业

  东城村的苹果在吉县是数一数二的,而村里的龙头产业就是要发展壮大东城村的绿色有机苹果,若将这项产业生根开花落实到位,东城村的总体脱贫指日可待。

  典型是打开局面的钥匙,要发现身边的能人、土专家,在这些人身上,有着潜在的脱贫精神,加上外边的技术支持、村委帮助,首先是让这些人成为全村的致富典型。

  通过多次培训,土专家现场指导,果农们大大提高了种植苹果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要领,为全村的整体脱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东城村的苹果销往全国各地,苹果产业已成为东城村的龙头产业。

  关怀贫困户

“第一书记”探访贫困户

  在上任初期,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国家扶贫“八不进”等政策,李金亮和村干部最终确定了东城村贫困户45户77口人。

  村民冯小增患有小儿麻痹,妻子患有癫痫病,女儿在太原打工,夫妻俩住的是别人的土窑洞。李金亮考虑到他们家的特殊情况,便为他们找了打扫村卫生的工作,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由于村里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导致村里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针对各家不同的情况,李金亮正在逐步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真正做到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个人。正是这样一家家、一户户帮扶,才能让东城村村民共同富裕起来。

  李金亮,这位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来东城村的时间不长,但深受广大村民的喜爱,他的言行感染着东城村村组干部,在他的带动下,村组干部团结一致向前看,他们身上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在李金亮和村组干部的不懈努力下,东城村一定会尽快脱贫,走向美好的明天。(猎奇 许笑梅 党波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