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不惧桑榆晚 奋蹄只为霞满天
——记洪洞县关工委副主任贾张选
临汾新闻网讯 在洪洞县关工委,每天都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开朗乐观的耄耋老人。他一会儿接听电话,边听边记;一会儿又拿起电话,一遍遍通知着什么;一会儿整理文件资料,分发报纸杂志;一会儿又看书学习,埋头写着什么……他就是该县关工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贾张选。
没有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事迹,贾张选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而今已是82岁高龄。17年来,他所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奖项已无法用数字统计,单荣誉证书就堆了满满一大箱。而这也正是党组织对他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
1998年,从县供销联社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的贾张选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选择:是在家含饴弄孙、陪侍老伴,享受天伦之乐;还是另寻职业,充实退休生活?正当犹豫不决之际,有人向他提起了关工委,而同时又有几家单位聘请他担任文秘或顾问,且有优厚的待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多年来在工作中养成的责任心、事业心,促使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关心下一代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中。
初到关工委,他担任了办公室主任这一职务。这项工作远非想像的那么简单,既纷繁复杂,又十分重要,甚至不亚于其他任何职能部门的办公室工作。其中绝大多数工作只由他一人承担,因为他这个办公室主任只不过是一个既无助手也无副手的光杆司令。就是这样一个岗位,贾张选无怨无悔地一干就是17年,而且干得非常出色。
洪洞县关工委组织成立较晚、起步较迟,各项工作都落在了后面,且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除了当时的关工委主任郭学海之外,只有贾张选一人。面对这一现实情况,贾张选不顾年迈,不讲任何困难和条件,硬是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对青少年的关爱情,在郭学海主任的带领下,从零开始,从头做起,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做宣传做动员,一个村一个村地进行检查和指导,一项计划一项计划地去安排去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落实各项任务。通过两位老同志的上下奔波、左右协调和千辛万苦的付出,县关工委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各项工作迅速进入了全省、全市的先进行列。
2004年12月的一个早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冰封路滑。已古稀之年的贾张选,不顾疲劳,不畏严寒,仍然坚持按时上班。当他步行到一个下坡路时不慎摔倒,左臂骨折,经医生诊治后,需要在家休养一段时间。但他考虑到办公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硬坚持带伤上班,一天也不休息。期间恰逢市关工委召开加强“五老”队伍建设会议,按说他完全可以不参加,但是为了全面准确地领会会议精神,他挎着受伤的胳膊,按时参加了会议。就凭着这股子劲儿,17年来他跑遍了全 县16个乡镇、463个村、100多所学校,许多地方跑到了数次甚至十余次之多。
贾张选对关心下一代工作这样痴情和执着,对于其他任何有益于党的事业和工作,同样热心参与,乐意为之。2010年8月,玉峰区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组建,希望他担任宣传委员,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在不耽误关工委工作的前提下,对所负责的支部工作一点儿也不含糊,无论是抓学习、搞宣传、开展活动,还是写材料、做协调、为老干部服务,样样干得都很出色,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唱红歌、写红诗、讲红色故事,凡是老干部局组织的文艺演出、诗歌朗诵、征文、演讲等活动,他都带头参加并多次获奖。每当听到一些老干部有病或生活遇到困难时,他都要登门看望,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并及时将自己收集到的养老养生、防病健身知识手册送到他们手中。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尊重和高度赞扬。
贾张选17年来如一日,每天上下班总是第一个先到,最后一个离开,大家上班时,他已把房间打扫整理好、开水打好,逢到开例会时还把要办的事项和研究议题准备好。无论大小事,只要是工作上或与工作有关的事,他都严肃对待,认真负责,尽心竭力。关工委的每期杂志、每份文件和有关材料,他都要亲自分装好,及时通知各乡镇 和有关单位领取,并骑上自行车亲自送到县上有关领导手中。领导交办的每个事项和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他都有详细的记录,做到及时检查、及时落实。他从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一天上班或落下过一项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关工委办公室里无小事,完成了的、干好了的就都成了小事,而耽误了的哪怕一件都是大事。”他在完成日常工作材料之后,利用空闲时间坚持写工作动态、消息、新闻报道以及感想和研究性理论文章,先后撰写各类文章达数百篇,《关心下一代》杂志和《中国火炬》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就达400余篇。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高度负责、严肃认真的态度,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贾张选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精神,越干越放不下手,为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贾张选用他自己的言行书写了退休后的崭新篇章,焕发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青春,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再次升华。今年他又向老干部局党组织写了一份决心书,愿牛不停蹄、马不卸鞍,继续在关工委岗位上尽心尽力,奉献余热,直至终身。(李云星)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