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著名作家、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乔忠延
临汾新闻网讯 网络时代的蓦然到来,让每一个人猝然置身于光速时代。中华民族充实自我的惯常读书风尚,受到前所未有的波及,碎片化阅读满目皆是,而过去司空见惯的展卷捧读却变得弥足珍贵。读书真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边缘化吗?
回答是:否!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著名作家、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乔忠延。他不是用语言回答,而是用行动告诉世人,唯有读书可以让生命不滞后于时代,而且永远搏击在人类发展的前端。
读书为贫瘠的生命注入活力
别看如今乔忠延是闻名全国的作家,但是,他的起点却极低。论学历,文凭只是初中,毕业后再无深造的机遇;论基础,开端只是农民,青春年华,荷锄躬耕,日日汗水洒农田。那么,乔忠延是如何实现人生跨越的呢?用他的话说,读书为贫瘠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乔忠延辍学回村种地,求知的欲望没有泯灭,时时鼓荡着他靠读书充实自己。他遍访左邻右舍,得知谁家有本书即悄悄上门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就是这么搜罗到手的。
在农村最需要的是力气,最不需要的也是力气,原因是人人都有力气,靠卖力很难讨得别人的喜欢。乔忠延很快发现,逢年过节,家家需要年画,平常婚丧嫁娶,也少不了要给新人油漆箱子柜子,最好能再画上翎毛花卉。于是,他拿起画笔,涂染丹青、装点墙壁、油漆家具,且不收分文。就这样,靠一点才艺他读完了自己村里的图书,还将外村书的也搜罗来读。繁重的农田耕作让他身体疲惫,可是一旦进入精神领域,顿时心神欢悦,视野开阔,他拥有了比常人更加宽广的天地。
当然,乔忠延不只读文学作品,农业耕种类的只要能找到他也读。他的家乡位于吕梁山下的龙祠灌区,清流潺潺,有种植水稻的优越条件。祖祖辈辈都在种,种出了一种模式。那模式年年低产,却没人思谋改变。为此,他改变方式,昼夜圈水不放,保持水温常高。这一尝试,连年见效,他自留地的水稻亩产超过千斤。读书,让他成为乡村的佼佼者,逐渐被大伙儿认可,被推选进学校当上了民办教师。
读书为崛起的生命打好根基
时光到了1990年,乔忠延已在政府部门任职。编制发展规划、起草文件,这只是他逻辑思维的白昼展现。到了夜晚,他会驰骋在形象思维的天宇,奋笔涂鸦,一篇篇散文就这样面世,并刊发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当代》等报纸杂志上。他成为散文名家,《散文选刊》杂志编发了他的散文特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1988-1990散文选》将他的作品《弯弯的桃树》遴选入书。
这一切无疑得益于乔忠延锲而不舍的读书。在教育局期间,他住单身宿舍,每晚下班10分钟吃完饭,既游赏于书海,不至阑夜绝不撒手。到了政府工作,天地更大,物事更杂,要提纲挈领,游刃有余,没有广博的知识不行,没有睿智的思想不行,没有果断的方法更不行。这一切都驱使他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读《政治经济学》,读《中国古代哲学》,读《西方哲学史》,读《时间简史》……读得曲径通幽,读得柳暗花 明。他却说,学然后知不足,弱水三千,别说一瓢,我连一勺也没舀取。
在不少同事眼里,乔忠延是成功的榜样,工作潇洒有为,创作大有作为,不时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他却没有为此陶醉,埋头走向了读书的新里程。这一时期读书,他不再像以往那么打游击战,随兴展卷,而是进入阵地战阶段,合理安排,系统阅读。那时候还没空调,炎夏伏热难熬,下班回家他不再写作,全部用于读书。每年六七八三个月,他选取一个主题,搜集二三十本图书,一本一本读下去。先研读中国通史,再研读中国经济,接着研读中国文化,继而研读世界通史、世界经济、世界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比较……他说,读书是奠基,是夯实人生金字塔的基础。没有大量的知识累积,就不可能筑就人生的超拔塔尖。
读书为飞翔的生命高扬双翅
有人赞誉乔忠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不这么认为,认为自己只是担当了一个平常人应有的责任。1998年临汾尧庙广运殿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他临危受命,组建文物外事旅游局并兼任局长,挑起修复重担。经过一年募集筹措,尧庙终于重光于世。重光不是目的,发展旅游才是目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帝尧,乐意来尧庙观瞻?他伏案阅读,在典籍史海里钩沉上古的历史亮点、文化精髓。他读《尚书》,读《史记》,读《资治通鉴》,将那段世事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上比较,将帝尧放在559个帝王中比较,终于得出了帝尧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的定论,并把临汾定位为“中国的摇篮”,进而打出了“来中国的摇篮”里观光的旗号。一时间尧庙蜚声海内外,游人如织,好评如潮。不少同行向他讨要尧庙成功的秘诀,他说,宣传是旅游的第一生产力。岂知,宣传背后还潜藏着读书的机趣。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使旅游长足发展,必须普及众生对上古文明的认识,他决心将帝尧写成一部电视剧。主体事件搞清后,语言是写活人物的关键。他觉得让剧中人说流行的书面语不对味,便潜心研究民间方言。研究临汾方言,既不能坐井观天,可还要坐天观井。他找来全国多种方言版本,仔细阅鉴,很快打开了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临汾口语。遗憾的是,电视剧尚未动笔,他离开了这个岗位。这笔研究成果就这么废弃吗?不会,乔忠延将之先写成《尧都土话》系列随笔,全国数十家报纸杂志陆续刊出,竟然成为散文界的一个时新品牌。继而,他将之写成长篇小说《苍黄尧天》,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后,当年就被推选为山西省最需要读的一本好书,今年又被我省推荐参评茅盾文学奖。
2012年暑期,乔忠延接受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的写作任务,传主是关汉卿。他虽然自幼喜欢戏剧,但那只是兴趣爱好,对戏剧缺乏深入研究。要写好关汉卿这样一位戏剧大师,还真不是易事。领受任务后的一年间,他便泡在戏剧图书中。中国戏剧史,他读;世界戏剧史,他读;关汉卿的剧本,他读;各个朝代的代表剧作,他也读。读一遍印象不深,再读一遍,终于读出了自我感觉。中国戏剧的脉络理清了,关汉卿的身心历程理清了,关汉卿在中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理清了,可以动笔了吧?没有!乔忠延深感自己的文字功力和关汉卿差距甚远,仓促动笔是对关汉卿的亵渎。于是,他闭门谢客,读元曲,读宋词,读唐诗,读汉赋,读楚辞,一直读到诗经,读得随口也能像关汉卿那般洋溢诗文,他才率意走笔,一气呵成。很快,《感天动地关汉卿》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名评论家白烨先生认为:“作者把史料的搜集和把梳,与剧作的研究和解读内在地结合起来,在互为参照中,寻其踪,察其人,读其作,解其戏,并以杂剧叙述的借用与化合,独辟蹊径地完成了这部大传。”著名作家张健曾经准备写作关汉卿传记,因其生平不详而放弃。看到乔忠延著作,他欣喜地写下评论《艰辛地开掘新路》,并在《光明日报》刊发。
采访就要结束时,意外获知去年山西省文史馆增补馆员,乔忠延忝列其中。问及有何感受?他说是读书垫高了自己。问他对读书有何见地?他说,网络时代是高科技时代,一个人要不落伍,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20岁前读书,是滋养血液;30岁前读书,是强壮骨骼;40岁前读书,是丰满肌肉;50岁前读书,是美化皮肤;60岁前读书,是复苏毛发;70岁前读书,是添加衣服。再往后读书,虽然只能是拐杖和轮椅,但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工具。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