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我市书画创作队伍中,靳朝晖这个名字已渐被圈内外人士所熟知。
1984年出生的靳朝晖,如今已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书画充实了我的生活,陶冶了我的性情。”靳朝晖语气平和而坚定,“这是我值得一生追随的事业。”谈及自己的书画历程,靳朝晖用这样一首小诗来总结:“十年磨一剑,苦悦自心知,霜刃尚未利,仍须再攻时。”事实上,如果说到与书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
由于祖父颇善书法,幼时的靳朝晖常常为祖父研墨。每每看到祖父受邀为邻里街坊写对联、执客单、记礼账,一个想法在他的心中渐渐萌生:“我也要像爷爷学习,好好练习书法,做一个像爷爷那样备受邻居推崇和尊敬的人。”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拿着爷爷的笔,学着他的样子练习书法。”靳朝晖回忆道,尽管那时候,他写字用的纸是用来糊窗户的麻纸,写的也不过是一些唐诗宋词,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书法的喜爱。
靳朝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尽管他的字写得歪歪斜斜,但一笔一画的认真程度都透露着对书法的喜爱。于是,父亲常常鼓励他为街坊邻居写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小红纸条。他明白,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二:一则是给他更多练习书法的机会,二则是对于他这一喜好的支持。
为了让靳朝晖更好地练习书法,在他13 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和3支不同型号的毛笔。自此之后,萌生于他心中“做一个像爷爷那样喜欢书法的人”的想法渐渐绽放,临习碑帖成为他课余之后的一大乐趣。
1999年,靳朝晖面临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填报中考志愿。考虑到家庭条件较差,他准备选择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尽早参加工作,以此减轻家庭负担。但一想到就此放弃苦练多年的书法,他又一筹莫展。
母亲看出了靳朝晖的心思,便替他在中考志愿上填写了他心仪的、当时名为临汾师范学校的美术侧重班。母亲的这一果断选择,给当时的他制造了些许“麻烦”,却不想为此后的他铺就了翰墨圆梦之路。
“填报志愿距离专业考试只有一周的时间,而我是在填报志愿结束后才听到速写、色彩等这些名词,更别说考试科目中的美术理论了。”忆起那时的情景,靳朝晖笑得爽朗,“没办法啊,只能临阵磨枪。”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句话用在靳朝晖专业考试上一点也不错。在那次的考试中,他凭借自己人生的第一幅水彩画获得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临汾师范学校。
3年的学习生涯中,靳朝晖在坚持练习素描、速写、色彩等基本功的同时,还接触到了油画、版画,以及工艺挂盘的制作。而他更感兴趣的国画,由于没有纳入学习科目,令他略有遗憾。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幸运地结识了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陶福尔先生。
在靳朝晖看来,自己现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陶福尔先生的教导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候,我常常去拜访陶先生、向他求教。先生耐心地从国画的用笔与用墨方法、芥子园画谱入手,为我讲解、给我示范,有时还给我讲析名画、讲评作业,甚至改画。直到现在,陶先生还经常拿出我的作品进行讲评、告诉我作品中哪些还需要再提升。”他说,除了陶福尔先生,在他的书画成长道路上给了他无私教诲的还有我市书画家张思淮、高国宪、彭建华、刘文生等,他将其看做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2002年,靳朝晖从临汾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那时,他租住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既是卧室也是画室。白天他去学校代课,晚上则把案板放在床上,再铺上画毡习画。他告诉记者:“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临习了几十幅古画,宣纸则用了三四刀。”
也是在那一年,靳朝晖迎来了他在书画道路上的第一次收获。他精心创作的花鸟画《春晓》荣获市级书画大展的二等奖,并与名家前辈的作品同厅展出,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也使他更加坚定了用一生追随书画事业的信念。
如今的靳朝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书画工作室,创作的各类作品在市区各个书画展上频频亮相,并获得了众多荣誉。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骄人的成绩和荣誉并没有打乱靳朝晖的脚步,甚至更加坚定了他对书画事业的追求。他感慨地说:“这是我毕生的事业,值得我用一生去追随。”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