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村医王怀珠:半个世纪守护一座山

2016-05-17 09:36: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50年前,父亲病危,因为“看病难”“看病贵”而得不到救治,他和母亲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在病魔折磨下去世。

  50年间,他立志从医,相继以步行挑担、搭乘马车、骑自行车、骑摩托车的方式跋山涉水十多万公里,治疗患者数十万人次。

  50年后,他扎根山区的初衷丝毫未动,在上级部门一次次的工作调动中,他坚决地选择了和凤凰山里的乡亲们在一起。

  5月11日,记者乘车沿着209国道行驶大约10公里后,拐入前往隰县下李乡卫生院冯家分院的山路,在山沟崭新的柏油路上行驶20公里竟然碰不到一辆车、一个人。40分钟后,冯家分院的牌子终于出现了,奇怪的是,这个卫生院貌似处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位置,孤零零的“杵”在山沟里。隰县卫计局局长曹根元告诉记者,2013年这里建煤矿的时候,村子已经整体搬迁,现在煤矿也停产了,所以显得有点荒凉。

  山上老人孩子多,出诊已是“家常便饭”

  一路上,记者从曹根元的口中了解到,王怀珠1968年进入冯家乡卫生院工作,1975年入党,1976年任冯家乡卫生院院长。由于撤乡并镇,2014年,冯家乡卫生院被改名为下李乡卫生院冯家分院。由于辖区内2366口人中多为老人和儿童,50年来,王怀珠免费出诊十多万公里,上门观察服务几千人,他的摩托车也因此换了6辆。

  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微弓的身躯,不善言谈的王怀珠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要去出诊,咱们路上聊行吗?”原来,半个月前,鸭湾村91岁的村民王青娥突发心梗被王怀珠抢救过来,这段时间他心里一直放心不下,现在决定去王青娥家里复查病情。

  王青娥的家离卫生院有13公里,途中要跨过两条小河,不巧的是王怀珠的摩托车发生故障,只能和记者坐车行驶一段路后步行前进。途中,63岁的王怀珠指着两边的山饶有兴致地给记者介绍起山上的中草药:“我们这山上有蒲公英、黄芩、柴胡、甘草等草药,每年我都要上山采几十斤中草药,一年下来,能节约不少成本。”话音刚落,正踩着石头过小河的王怀珠一只脚不小心就滑到了小河里。他说这都不算啥,最害怕的是冬天下雪出诊,每一趟都惊心动魄。

  “王医生来了,王医生来了……”50分钟后,记者和王怀珠刚到村里,王青娥70岁的女儿崔爱民就迎了出来,王怀珠直接进入里屋走到炕前询问王青娥的病情:“这几天感觉好点没?你每天喝多少水?我给你再号号脉……”崔爱民告诉记者:“我妈的命就是王医生救的,那天晚上9点多了老人突然发病,急的我赶紧给王医生打电话。王医生半个小时就到了我家,我都不知道他路上怎么骑的摩托车。”“一会帮我爸也看看,他这几天腿肿得厉害。”一旁崔爱民的丈夫刘值旺悄悄拽了一下王怀珠的衣服说道。“不用着急,我这就去看看。”“老人膝盖有积液,我不主张抽出来,建议用药物慢慢吸收,我一会儿下山开点药给你送家里来。”

  送王怀珠下山时,崔爱民夫妇站在门口高高的山梁上,一直看着王怀珠从路的尽头处拐弯才转身回去,依依不舍地送走这位“健康守护神”。

  一辈子愧对妻儿,觉得自己太“差劲”

  结婚当天,新郎失踪一整天;儿子和患者同时病急,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在王怀珠心里,总觉得亏欠妻儿太多:“从我21岁结婚那天起,我就觉得自己太‘差劲’了,40多年几乎人不着家,母亲和两个儿子都是妻子一个人照顾。”

  1976年,21岁的王怀珠经人介绍认识了与自己同龄的郭爱莲,两人情投意合,当年便确定了结婚日期。然而就在结婚前一天晚上,修建隰冯公路的工地上9名工人突然出现严重头疼症状,正在医院值班的王怀珠接到报诊后,来不及告诉家人就直奔工地。到了工地,他把病情较轻的工人就地治疗后,又组织人手将其他病重工人紧急送往县医院救治,等工人们脱离危险时已经是第二天晚上,王怀珠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至今他还清晰地记着那晚回到家时的场景:“院里还贴着‘喜’字,亲戚们都已经回家了,我在家门口徘徊了好几圈才进了门,看到妻子一个人坐在家里流泪,那一刻我的心就像被刀子割一样。”

  聊起家事,一旁的郭爱莲忍不住抹了一把眼泪,说起了儿子小时候的事。1978年的一天,2岁的儿子王志峰患了重感冒,妻子着急托人到卫生院找王怀珠,而就在同一时间,他也接到了13公里外解家疙瘩村一产妇大出血的报诊。王怀珠二话没说,拿起药箱就朝解家疙瘩村方向跑去,等到了产妇家里时病人已休克,他当即就拆了个门板做成担架,和病人家属抬着担架跑了30公里到县医院抢救,守护了一天一夜后,病人终于安全了,此时的王怀珠才想起自己的儿子,等他回到家时,孩子的感冒已经发展成小儿肺炎。

  说起当初选择从医,得从王怀珠的父亲说起。他6岁那年,父亲得了严重的肺心病,一家人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当时村里没有医生,家里更没钱去县医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在病痛中去世。1968年,冯家卫生院急缺医务人员,14岁的王怀珠果断报名,从在医院帮忙打杂做起,后来去临汾学习了三年,并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家人都住到了县城里,儿子也有了工作,可王怀珠每天仍然住在村里卫生院,十天左右才回家一次。“我是村医,离病人近点儿心里踏实,不是因为我医术高明,而是我不能让病人像我父亲当年生病时那样失望。”

  处了50年的“亲人”,让我怎么舍得走

  “哪个村哪一户谁家里有几口人,家里谁从小就有什么症状……”“只要不离开辖区,怎么着都行。”50年来,村民的“病历”对于王怀珠来说,都深深刻在了脑海里;50年间,上级部门先后三次试图对他的工作进行调动,但王怀珠始终“赖”在冯家卫生院不走。

  1991年,县卫生局决定调王怀珠去午城镇中心卫生院当院长,消息一传开,从乡领导到老百姓,家里前前后后来了十三四个人“说情”,这一下着实感动了他:“乡亲们看得起我,我怎能不给乡亲们‘面子’,这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我都感觉像亲人一样,或许不是村民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们。”

  “我不但是医生,而且是一名老党员,以前村里人一有病就找神婆,所以在看病的同时我还要引导他们相信科学。”1978年夏天,武家庄村有位5岁的小孩高烧不退,家属半夜来卫生院叫诊,当时雨下了一天多,十几里的泥土路,车子不能骑,王怀珠穿上雨鞋,摸黑前去就诊。到了病人家后,屋里香火浓浓熏人,原来孩子的一位长辈正找神婆看病,拒绝就诊。经过做思想工作,家属才勉强同意就诊,一检查,小孩体温已达40.5度,腹胀如鼓,经王怀珠确诊后,孩子是因肠梗阻引发了高烧,需要马上去县级医院住院治疗,可是山路不通,自己又没有手术设备,如果治疗失败就会成为医疗责任事故,如果不治孩子又有生命危险。两难的情况下,王怀珠毅然决定马上为孩子灌肠,五分钟后,小孩的症状减轻了,王怀珠又在病床边守护了一夜,第二天孩子高烧终于退下来了。临走时,王怀珠告诉家属:“希望你们以后要相信科学,不要信神信鬼,有病就要及时医治。”

  “现在政策好了,县上也为分院招聘来了年轻医生,我总算放心了。”去年以来,冯家分院相继考进来了两名年轻医生,如今,王怀珠每次出诊都会带着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多了解村里的情况,以后自己跑不动了,就得靠这些年轻人了。

  50年间,王怀珠“猫”在山沟里默默奉献着。他没有很大的荣誉,但山沟两侧的陡峭崖壁上,他俯身采药的影子如此清晰;崎岖的山路上,他反复出诊踏出的足迹如此厚实。看着落日下静悄悄的山沟里,一个孤零零的背影像默默的“苦行僧”般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记者由衷地为王怀珠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