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把磨得仅剩一半的铁锹,刃口比刀锋还利;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把粗糙的槐木锹把“盘”得锃光瓦亮;35年,对于任何人的一生来说,都是仅有的一次;十余万公里的养护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上,有这么一个人,兢兢业业维护着公路畅通,每天在东西16公里的公路上来回奔波,严谨地检查、记录每一处公路病害,用手中的铁锹消除潜在的隐患。
5月12日,记者来到尧都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城隍养护队,跟随养护工张铁狮体验了一线公路养护工的日常工作。
初见张铁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皮肤黝黑、个子不高、性格爽朗的农村男人。事实上,这个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的汉子今年已过70岁。
城隍养护队辖区内有16公里的养护路段,从桥临线33公里开始一直到47公里以及延伸至与108国道相接的路段,辖区内的道路为柏油路,是尧都区县底镇通往浮山县槐埝乡的主干道。
7时许,张铁狮穿着橙色的公路养护服,像平日一样早早来到路上。按计划,今天,他要和其余6名养护工人完成马常沟附近路段的路肩平整工作。作为负责人,他必须要提前巡视所有路段,记录需要平整的地方,以便后期开展工作。
“公路安全无小事,由于桥临线沿线都是乡村,经常有人在公路边偷偷倾倒垃圾,严重影响他人的行车安全。夏季来临,每逢降雨都是对养护 工的一次考验,大家都得冒着雨及时对路面进行巡查,防止道路塌方、路面被冲毁等事件的发生,一旦出现险情,必须在道路上及时作出预警,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冬季才是最难熬的,尤其是雪过天晴、积雪融化的那两三天,有些车辆以为积雪都化了开得很快,哪知道路的背阴处和桥梁上因为气温过低,还会存在积雪或者薄冰,一但出现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逢遇到那样的天气,大家不但得一天三遍巡视路段,还得及时清理道路上的冰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张铁狮说,公路养护说白了也简单,平时巡查路面是否存在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查看路旁的排水沟是否通畅,再者就是维护好路肩护坡,一旦发现养护工无法处理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局里会派出机械队进行作业,但是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枯燥,许多人都不愿意干。
“这条路在铺柏油之前是沙石路面,记得1996年的9月,由于道路坑洼不平,局里就运送了石子沙石上来平整路面,我们4个人硬是用铁锹将10多立方的沙石均匀地摊在道路上,光是摊平还不算,还要等大型机械过来压实。”张铁狮笑着说,为了赶工期,也顾不上什么热不热了,从早上7点多一直干到下午5点,在太阳下干活感觉整个身子像被“打通”一样,刚喝下去的水顺着毛孔就流了出来,到了中午吃饭时,大家都是匆匆扒拉两口后就赶紧干活,一天下来不知道喝了多少水,流了多少汗,直到晚上回到家后才发现衣服上都是汗渍,变成“地图”了。
“2010年的夏天,让我终身难忘,连阴雨下个不停,那天我准备等雨停了再上路巡查,可就在那时我接到了局里的电话,称黄寺头村附近的道路护坡有塌方的现象,让我赶紧上去排除险情。于是,我迅速联系了其他养护工,大家一起冒雨干了几个小时,将塌方清理了。”张铁狮说,自己分管的辖区在连阴雨天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单位领导没说什么,但是对他来说这就是批评,自己身为辖区养护负责人,这是严重的工作失职。
“这把铁锹用了5年,已经磨得剩一半了。”张铁狮一边平整着路肩一边说,每个养护工负责2-4公里路段的日常养护工作,只有集体作业时,大家才能聚在一起干活,每天两公里看似轻松,但是一趟下来也得四五个小时。
张铁狮从事养护工这个职业已经有35个年头了,从1996年起当上城隍养护队队长后,他的日常工作就由原来的两公里,变成了现在领导6个人、总负责16公里的公路养护。
“看似轻松,实则劳累,在巡逻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得马上排除。”虽然张铁狮没有具体养护的路段,但他的工作则是辖区内全部的16公里,平均每天一次的全程巡查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儿,他的交通工具也由原来的摩托车换成了更加稳当的电动三轮车。
35个春秋,张铁狮整日与路为伴,不知用坏了多少支铁锹,磨秃了多少把扫帚,满头的青丝变成了历经沧桑的白发,朴实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获得了无数的荣誉。35年来,张铁狮用“坚守”诠释着自己的职责。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