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姚七斤:我们村里的文化人

2016-05-17 10:41: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提起姚七斤,洪洞县万安镇西姚头村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那是我们村里的文化人,不仅孝顺,而且人好。但凡有人需要帮忙,他从来二话不说。”已年过花甲的姚七斤,如今还如同小伙子般精力充沛。不仅忙于村里的婚丧礼俗,更忙于自己多年未了的心愿——写一本西姚头村的村志。

  几十年坚持 只为留住历史

  1968年,姚七斤因为有点文化,在城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那个时候能在城里找个体面的工作,别提多风光了。”姚七斤的朋友王先生介绍,七斤和别人不一样,没有想着扎根城里,从一开始他就心系农村。”

  “越是在城里工作久了,就越知道文化对人的重要性。那时候没想那么长远,只想利用工作之余查询一些相关书籍资料,多收集一些有关姚姓的传说。”提起自己写村志的初衷,姚七斤颇有几分感慨,可是后来慢慢发现,如果只是自己了解这些资料的话,那也只有自己知道,其他姚姓同胞还是不了解。”

  如果能把自己找到的这些可靠资料进行收集,重新整理一份姚姓家谱写在西姚头村的村志里,后人想了解这些历史文化会不会简单一些?

  姚七斤说干就干,先从捋顺姚姓家谱开始。之后,他便利用工作之余寻找有关姚姓传说的蛛丝马迹,这一找就是几十年。

  为写村志 近乎痴狂

  由于自己常年在外工作,对村里现有情况了解有限,所以村里有些已故的人名和辈分他也不清楚。

  幸好村里有个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将已故先人的排位拿出来祭祀。为了搞清这些辈分,姚七斤连续两三年大年初一到初三都是在挨家挨户的串门中度过。“人家都在家过年,我哥就拿个照相机挨家挨户地跑,就为将排位上的内容记录下来,方便他续写家谱和村志。”提起姚七斤的痴狂,姚七斤的妹妹有几分埋怨,有些人家过年的时候也不回来,他就一直等,跟着了魔一样。村里人知道他的意愿后都比较配合,他才勉强将这些排位都记录了下来。”

  在朋友的眼里,姚七斤拍照记录排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时候,他为了抄写村里石碑上的内容,一个人顶着烈日在田野里一坐就是一上午,有时候腿都没有知觉了。”说到姚七斤的痴狂,朋友王先生向记者介绍,“他这种精神我们都非常佩服,不管条件多恶劣,只要能找到有关姚姓的线索,他肯定会全力以赴。”

  百善孝为先 父母在不远游

  编写村志是姚七斤一生的心愿,但有一样比村志更为重要——孝。姚七斤不仅是文化人,更是村里有名的孝子。

  八十多岁的母亲不能自理,常年需要人照顾。为了能照顾好母亲,不管有多少朋友邀请,他从来没出过远门。他只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每次我们相约出去采风或是拓碑,只要到了饭点,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哪怕多跑两趟。”朋友王先生说,为了照顾老母亲,他没少跑往返路,但从没怨言。” “编写村志本就是为了能让后代有个学习的依据,所以自己首先要做好。”姚七斤说,母亲离不开人,等真的需要去远处的时候再想别的办法,现在还是要以母亲为主。”

  坚持就有收获 村志完工在即

  几十年的坚持筹划,如今姚七斤编撰的村志终于有了眉目,初稿已基本完成,他也成了姓氏传说的半个专家。“有些知识点我还不太明白,查阅相关资料也没有定论。”姚七斤拿着自己整理出来的几本厚厚的资料说,这些是我目前所整理的内容,可以算是西姚头村志的手写初稿吧。”

  看着那厚厚的几本手稿,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西姚头村发展的点点滴滴。而这一切,不知凝聚了姚七斤多少心血和汗水,更不知他奋笔疾书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我不太会用电脑,只能勉强用电脑查一些资料,但是要将这些全部都做成电子版,还是有点难度。等手稿里面的内容完全核实之后,我先让女儿帮我把它弄成电子版打印出来,再找专业人士校对。”姚七斤如是说。

  记者 王隰斌 杨杰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