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焦惠惠:让爱奔跑在路上

2016-05-17 10:09: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人们喜欢把爱心志愿者比作“心灵的美容师”,焦惠惠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她品尝到的酸甜苦辣,合起,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打开,则是一个个让爱奔跑在路上的感人故事。

  35岁的焦惠惠是蒲县财政国库支付局一名普通的员工,繁重的工作之余,她选择为公益事业而忙碌,成为一名怀揣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志愿者,用灿烂的笑容和无私的帮扶温暖他人。

  生爱,偶遇拾荒老人

  焦惠惠走上志愿服务之路得从2007年说起。那年盛夏的一天,她在街上发现一位拾荒老人吃力地跪在地上用双手在垃圾桶里翻捡着。老人身材瘦弱且矮小,头发已经雪白,佝偻的身体让人分辨不出年纪,破旧的衣服浸着汗水紧紧贴在身上,沾了不少的泥土,脚上的鞋也开了线。她的身边摆放着已装了半袋废品的麻袋和已经扎好的一捆硬纸板。翻一翻,歇一歇,老人的脸上透着些许疲惫。一瞬间,痛心的滋味涌上焦惠惠的心头,她想起了家中的姥姥,老人的年纪和姥姥的应该差不多大,这么热的天气,老人还要上街捡废品,让她很是心疼。

  “您坐到这休息一会儿吧!”焦惠惠一边说一边把老人扶到一块阴凉地,并找来硬纸板垫在地上让老人坐下。

  “姑娘,你心眼不赖着哩。”老人说着就要拉起焦惠惠的手,可是猛然间又缩了回去,焦惠惠却笑着握住了老人干裂的双手。

  “我手脏!”

  “没事,好着呢!”

  就这样闲谈中,焦惠惠得知老人名叫李秀英,当时已经79岁。李秀英的老伴去世早,家里有个女儿,在城里当环卫工,女婿当时身患重病,一家人不仅收入微薄,为了给女婿看病还花去不少钱。家中的困境让一把年纪的老人不得不上街拾荒,以补贴一点家用。

  了解了这些,焦惠惠眼圈已有些泛红。她把口袋中所有的钱都交给了李秀英,并帮着老人整理好废品。

  那一晚,焦惠惠辗转难眠。睁眼,是老人跪在马路上拾荒的画面;闭眼,仍旧是老人吃力捆绑纸板的场景。李秀英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怎样?是否还有其他好心人会像自己一样为老人伸出援手?

  以后,焦惠惠经常会在街上碰到李秀英老人,而每次不期而遇的邂逅,她总会为老人捐助些钱或是买一些药品。

  “我只求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希望与老人共享一点生活的温暖。”焦惠惠的话语一如清水,波澜不惊,却充满爱的力量。

  2013年,已经85岁的李秀英老人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粉碎,生活难以自理。此时的焦惠惠已成为临汾志愿者协会蒲县团队一员。得知消息后,焦惠惠发动蒲县志愿者举办了一次捐助活动,为老人筹集善款善物,并日夜守在老人身边陪护。

  每逢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焦惠惠都要抽出时间去看望李秀英老人,陪老人聊聊天,像女儿一样孝敬老人。老人生病没钱买药,她总会慷慨解囊。

  从偶遇老人那天算起,焦惠惠与李秀英老人的故事已经延续了九年之久。焦惠惠在笔记本上为自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难免存在着一道道坎。当我成为志愿者协会一员的时候,我最想做的就是为遇到困难的人们争取一次机会,帮助他们鼓起勇气迈过那道坎,展示常人的自强不息。”

  困惑,不应让爱滞留在路上

  焦惠惠说,其实她也有过自己的困惑。

  比如,家里有些亲戚会找到她的母亲,抱怨自己家里生活的困难,但“惠惠却总是把钱捐给外人。”

  比如,县里许多志愿者大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开展志愿活动,每个人更希望自己帮助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救助。但是,志愿者协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没法兼顾到每一个人。于是,一些活动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争议,这让热心肠的她有点不知所措。

  尽管困惑,但是焦惠惠依旧微笑着面对周围的人,她常常鼓励自己的孩子:“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这句话,更像是在鼓励自己。

  2010年临近年关,在和邻居的闲聊中,焦惠惠了解到她们家附近有个名叫刘五喜的人,在2009年9月被诊断为食道癌,次年他的妻子也被诊断为肺癌。不幸接连打击着这个脆弱的家庭,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在灾难面前已经力不能支,能借的亲戚朋友挨个借了一遍,但相比巨额的治疗费用却只能是杯水车薪。

  于是焦惠惠主动找到刘五喜,与他结成了“亲戚”。在给予刘五喜一家经济帮助的同时,焦惠惠主动承担起“话疗”服务,她经常陪这对夫妇聊天,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病魔。

  “如果没有惠惠的帮助,我们一家真没法活了。”尽管焦惠惠总是强调自己没有帮多大的忙,但是刘五喜却把焦惠惠的帮助牢牢记在了心里。

  因为负担不起后续的治疗费用,刘五喜一家不得不选择回家治疗。担心刘五喜夫妇病弱的身体,那之后的每年冬天,焦惠惠都会联系爱心人士早早为他们准备好过冬用的煤泥,这不仅让刘五喜全家度过了寒冷的冬天,更为他们带去了真情和温暖。

  “惠惠,抽到了,抽到了!”

  2013年,在焦惠惠的多方申请下,刘五喜参与了县里廉租房抽签。抽签结果出来后,老刘第一时间给焦惠惠打电话报喜。

  当时,刘五喜的爱人已经去世。对焦惠惠来说,这多少有些遗憾。但是她感受更多的是夫妇俩人面对困难的相濡以沫,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

  这件事也给焦惠惠一个启示:不必在意争议,因为正确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必须争分夺秒做些体现自己价值的事。

  成长,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焦惠惠说,每次走在街上,当有人和她打招呼时,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简单的感激,都让她感动很久,也让她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

  也正是有了这份执著和感动,焦惠惠乐于助人的事迹给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带去了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力。

  2014年的一天,正在单位上班的焦惠惠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送来锦旗的是一位名叫郑婷的学生。

  原来,郑婷在2012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不菲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一时陷入了困境。在获悉郑婷的处境后,焦惠惠多次匿名捐助,并把她作为自己又一个持久的帮助对象。

  郑婷成功完成肾脏移植手术后,一心想见一见这个资助她的大姐姐。经过打听,她和家人终于见到了焦惠惠。而也就是在这时,领导和同事才知道焦惠惠一直在默默地帮助他人。

  受感动的领导和同事当即自发组织向郑婷捐款1900元,帮助其做好后续疗养,早日重返校园。而焦惠惠也成为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骄傲与学习的对象。

  其实,不仅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连丈夫也一直被她蒙在鼓里。若不是县妇联和电视台知道她的事迹后,要采访做宣传片,焦惠惠的丈夫可能都不会知道原来妻子一直在默默地帮助他人。

  2014年,焦惠惠在办理教育局有关贫困学生补助业务时,发现县里还有许多贫困生。经过与教育局有关人员沟通,她获取了这份贫困生名单。为了实地了解情况,她自费在两个乡镇7个中小学及学生家中调查走访,最终确定了7名因重大疾病、重大事故导致返贫且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帮扶对象。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她就向自己的中专同学求助。那份写给山西省计划统计学校94计统一班的爱心帮扶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回应。电话、短信纷至沓来。在大伙儿的热情支持下,焦惠惠迅速筹集到了5200元的捐助款。当她与同学代表将这笔钱送到这7名贫困学生手中时,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遇到李秀英老人开始,九年来焦惠惠累计志愿服务3900多小时,捐款、捐物达1万余元,带动社会捐助9000余元。为宣传她的“巾帼志愿者”精神和感人事迹,2014年3月由蒲县妇联、广电中心联合录制了题为《扬志愿精神闪奉献之光》的宣传片,不但在蒲县引发了一轮关注志愿服务的热潮,更感染了许多热心人士、社会企业加入到志愿者团体中。

  2012年,焦惠惠被临汾市团委评选为“十佳青年志愿者”,2013年被授予全市“百名青年志愿者”、被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一次次的奉献中得到实现。不管职位高低、是否有钱,只要能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就是一个有用的人。”焦惠惠如是说。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焦惠惠始终相信,有爱,就有希望,让爱传递下去,爱就一直奔跑在路上。

  记者 董枭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