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28日,传统七夕节,襄汾县大邓乡十里八村的人们齐聚赤邓村,参与一年一度的“七夕鹊桥会”。
本次活动分为文艺演出、传统文化展示、祈福三个部分。当天上午,来自周边村庄的人们载歌载舞,开门红、秧歌舞、武术表演、眉户联唱等精彩的节目更是秀出了民俗魅力;在传统文化区,村民的书法绘画作品让人赞叹不已,特别是极富地方特色的花馍,让前来参加古庙会的人们一饱眼福;鹊桥会的高潮就是“钻鹊桥”,赤邓村妇女巧手制成的“鹊桥”长约30米、宽约0.7米,以黄布做桥身,贴上各式各色剪纸,下挂近200件手工艺品,八仙过海、十二生肖、挑担的牛郎和缠梭的织女,件件惟妙惟肖。
“七夕钻桥”作为当地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活动,寄托着人们对巧手纳福、勤劳致富的美好憧憬。
据老人讲,‘鹊桥会’在我们村流传了数百年。自从我嫁到这个村,每年的七月七当天都要参加这个仪式,村里每家人出一条线,全村人一起用这线织布,贴剪纸,所有的活儿要一天完成,不过以前‘鹊桥’只有一丈长(三米),现在人们的日子好了,鹊桥’也长了,去年七丈七,今年九丈八。”72岁的闫转枝老人介绍,赤邓村的纯手工剪纸质朴雅致、别具一格,花馍形巧色艳、自成一派,周边村里过喜事时,都会前来订购花馍。
中午11时,文艺节目接近尾声,天空下起了小雨,丝毫挡不住人们游庙会的热情,村民们三五成群,在“鹊桥”中央转圈祈福,然后将象征平安的红绳系在手腕。
“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心想事成,平平安安。”赤邓村村民张丽英领着两个孩子,在“鹊桥”下一边转圈,一边告诫孩子做人要勤劳、要真诚的道理。她告诉记者,一年一度的“鹊桥会”就是一个祈福的仪式,大家都希望来年有个好兆头,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孩子健康成长。
赤邓村是两晋名臣邓攸的故里,上千年的剪纸、花馍制作技艺,百余年的七夕搭祈福桥习俗流传至今。随着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村里提出了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第三产业的构想,成立剪纸、花馍、祈福桥传统技艺教习所,聘请技艺精湛的老手艺人传教授学,发动全村中老年妇女潜心学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