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河在给观展者讲评书法。
临汾新闻网讯 5月14日,在山西书法美术艺术的最高殿堂——山西美术馆,墨润春禾——张昌河书法艺术展拉开帷幕。此次书画展由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市书法协会主办,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协会、临汾枫叶飞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临汾锦悦城丁陶文化传媒公司承办,展出了张昌河近年来创作的百余幅书法佳作。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石跃峰、著名书法家田树苌等与省城百余名书法爱好者出席了开幕式。
现年78岁的张昌河1940年生于襄汾,1964年在山西大学教育系毕业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山西师大德育教研室主任,曾主编参编了《大学生思想修养》等五部山西高校德育教材,撰写论文20余篇。90年代,他组建师大三笔字教研部并任主任,编著高师学生三笔字技能训练用书《三笔字教程》,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先后设计监制《中国书法史》艺术长廊,编印中国书法史概览,曾荣获山西省教育工会“育人杯”先进个人,“重教功臣”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当日,尽管有绵绵不绝的小雨凑热闹,但前来观展的群众还是络绎不绝。在一层展厅一隅,张昌河为这次展览“量身打造”的18米宽、36条屏、252字的《春江花月夜》煞是引人注目,其富有传统功力、雄强浑厚、苍劲奔放的书风使省城书法爱好者折服。来自省书法家协会的侯桃红女士感慨地说:“我学习书法十几年了,张教授的书法作品路子很正,对于我们年轻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他的小楷充满了书卷气,榜书很大气,体现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就说这幅最出彩的《春江花月夜》吧,谁能看出这样气势磅礴的字体是出自一个体重不足50公斤的78岁的老人之手呢?”在二层展厅,来自省城桃园4巷的刘增义先生手执纸笔在一幅幅小楷扇面前认真地抄写着禅语: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生命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活的平常。戴着老花镜的刘先生一边抄一边说:“多么老辣的书法,多么养心的禅语,这次前来观展可谓收获满满,张昌河教授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法作品,更是他的人格魅力。”著名书法家田树苌先生在观展后感慨万千:“沉稳中不失灵动,飘逸中隐含清秀。这是一次迟到的省展……”
在书展上,张昌河的学生团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张忠民、薛珠峰、上官建红、梁俏燕等这些在当今书坛都颇具实力的新秀,都是先生当年的学生,也是张昌河培养出来的首批“小先生”。说起这些“小先生”来,还有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国家要求师范院校成立三笔字教研部,张昌河挑起了这个重担。在没范本、没教材、没老师的情况下,他采用了“官带兵,兵带兵”的学习方法,先在学生中筛选书法功底比较好的人,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书法和教学方法培训,合格后,让这批学生走上讲台,担任书法老师一角。而听课的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方式,并亲切地称呼这些教课的同学为“小先生”。10余年间,张昌河这位“老先生”带出了200余名“小先生”。如今,当年的“小先生”有的成了书法家,有的开办了书法学校,有的当了老师,都为传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担任这次书展开幕式主持人的张忠民就是他的学生。为了给老师在省城的书展助力,当年的学生纷纷从全国各地赶赴太原。梁俏燕是5月14日一大早从汾阳风尘仆仆地赶来的,张昌河见到学生问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还晕车吗?”浓浓的师生情谊感人至深。在张昌河的巨幅书作《春江花月夜》前,学生们簇拥着78岁的老先生合影留念,观展的书法爱好者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为期一周的书法展吸引着省城书法爱好者一拨拨纷至沓来,从拄着拐杖的86岁耄耋老人,到刚刚换牙的7岁儿童,都在展厅内的作品前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品评着。来自省冶金厅的王林平先生说:“我以前在临钢工作,临汾也算是我的家乡,现在能在省城的最高艺术殿堂里看到家乡人的书法作品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真的是很自豪。”
在书法和育人的途中,张昌河收获的果实可谓满满当当,但他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耕耘着,不断攀登着艺术和人生的更高峰。在展厅接受山西书法频道记者采访时,78岁的张昌河谦虚地说:“这次书展其实是学生们促成的,希望通过书展推动和促进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书法,为传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 刘晚 郑远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