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春深更著花
——记隰县老促会名誉会长王登华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位84岁的老人,但初次见到他,很难相信他是一位耄耋老人,他腰杆挺拔、步履坚定,思维敏捷、谈吐儒雅,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活力和魅力,他就是隰县老促会名誉会长王登华。对于隰县这个红色老区、金梨之乡,他有着异乎常人的热爱。他用60万字的鸿篇巨制演绎了退而不休的老区情结,用100万字的红色史诗诠释了永不改变的红色情结,用80万字的梨果专著抒发了与生俱来的梨果情结,用20年的无私奉献铸就了“苍龙日暮还行雨,老骥伏枥见精神”的辉煌成就。
提起王登华,隰县人再熟悉不过,从1950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整整65年,当过政府县长,当过人大常委会主任,退休后又担任老促会会长、名誉会长,但是让隰县人崇敬、念念不忘的,更是他对梨果事业的痴迷和执着,对隰县梨果事业的投入和贡献。
1998年,王登华退居二线后,担任了隰县老促会会长。本来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王登华,并没有放下他的梨果事业,而是倡导创建了“习礼村百种精品梨试验园”,栽植了各种梨树进行优化选种,在这个实验园,王登华发现了一个代号为“7478”的新品种,并记住了这个用数字命名的梨家族新成员。2000年10月,他专程去省农科院拜访了果树培育专家郭黄萍教授,当他听到郭黄萍说“7478”是个好品质时激动不已,从此,他就把“7478”装在心里。2004年3月他又专程到山西省农科院拜访“7478”的培育专家邹乐敏教授,确定了隰县适合栽植“7478”,并在试验园大量嫁接。之后他了解到阳头升乡贺木腰村高成贵的梨园里有14株已经挂果的“7478”梨树,便冒着早春的寒风,顶着酷暑的炎热,多次来到高成贵的梨园观察“7478”梨的生长情况,秋天丰收后他又把高成贵家14株“7478”梨树摘下的250公斤梨全部买下送给各方人士品尝,最终“7478”梨凭着外形完美、含糖量高、皮薄肉脆、口感绝佳的品质,征服了品尝者。“7478”就是今天被誉为“中国大美梨”的玉露香。从此,玉露香作为最新最佳的品种,在隰县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由于人们对玉露香的陌生,市场销路很差,几乎卖不出去,许多毁了酥梨嫁接了玉露香的梨农怨声载道,一些梨农因为嫁接玉露香搞实验家庭收入低,生活很困难。一次,王登华去问题最严重的习礼村调研,看见试验园的李元生正忍痛把卖不出去的玉露香梨往沟里倒,习礼村嫁接玉露香梨树最多的闫云海家连白面也吃不起。那一刻,他的心痛了,立即拿出家里的1万元给了李元生、闫云海、张天生等,让他们先解决温饱问题,并承诺一定打开销路,把玉露香卖出去。之后,他利用省老促会在太原水利大厦开会的机会,把玉露香送到大会上让与会的同志们品尝。他先得到大会秘书处的支持,在餐厅后面摆上了宣传隰县玉露香的版面,又请厨师把玉露香梨切成小块、扎上牙签、码在盘子里,每一桌摆一盘。开饭了,他顾不上吃饭,而是热情地给大家介绍玉露香的品质特点,请大家品尝,并送给每位参会人员两箱梨。他情绪激动、声音颤抖地说:“谢谢大家的品尝。希望各位领导把梨拿回去,让你们那里的人尝尝我们的玉露香,来买我们隰县的玉露香。”王登华先后在省、市、县举办了7次玉露香梨品鉴活动,也参加过国家、省、市农展会。玉露香凭着外形完美、含糖量高、皮薄肉脆、口感绝佳的品质,征服了众多品尝者,渐渐开始有了名气,渐渐开始有了销路。试验园的梨农们,终于看到希望。
2013年,隰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的奋斗目标,一场轰轰烈烈栽植玉露香的热潮在隰州大地铺开。王登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丝毫没有松气,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提高玉露香的品质上。在调研中他发现了几个大问题:一是管理水平低,新技术不到位;二是投入不足,树体极差;三是腐烂病普遍严重,重产量、轻质量。他连夜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写了一封信,让领导重视这三个问题。在一次调研中,他发现刘福海用科学的技术栽植和管理玉露香梨树,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栽植管理的经验,值得推广应用。于是从2013年冬到2014年春,他踏着积雪冒着寒风,三次来到刘福海的梨园考察,吃住都在梨园,和刘福海彻夜恳谈交流切磋;六次打电话询问和探讨相关问题,每一次都要打到手机没电才停。通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吃透并梳理出刘福海科学管理梨园的经验,整理出了《就玉露香高接换优“三访六问”刘福海》的文章供县委、县政府参考。
二十年如一日,王登华笔耕不辍,有三百多万字的作品问世。除了反映隰县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的《隰县革命老区》《红军东征在隰县》《解放隰县》等书,作为梨果产业的痴迷者,他更是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白天奔波在山庄梨园,走访调研,晚上整理笔记,撰写文稿,先后完成了《隰州梨乡》《梨乡古今》和《中国第一梨,隰县玉露香》等梨果专著,给梨乡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被人们喻为隰县梨果历史的“活字典”!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老促会优秀工作者。
84岁的王登华提起梨果,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永远都牵挂着那份割舍不断的梨果情。正是他对隰县、对隰县人民的这份拳拳赤子之心,使得他的形象如此平易近人而又如此高大完美,成为一座屹立在梨乡隰州10万人心中的丰碑。
记者 侯映坤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