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下辖柴洼庄、福洼庄、圪塔条三个自然村,现有村民365户1200余人,耕地面积4800亩。柴洼庄村属黄土残垣沟壑区,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系国定贫困村,贫困户159户,贫困人口451人。
王伟,临汾新闻网编辑部副主任,2015年8月出任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第一书记”。
坚定信念 紧抓基础建设
2015年8月18日王伟驻村履职,临汾日报社社长樊清平在送他上任时叮嘱: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切记沉住气把事做细。”在王伟和村“两委”班子的配合下,柴洼庄村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代表会议,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政策等内容,通过组织学习、交流,提高支部成员素质;推进民主管理,实施党务、村务、财务、信息四公开。按照“村财乡理,专户专管”的财务管理规定,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同时,制定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把村党支部工作和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王伟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村基础建设工作上,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转变思维 扶贫必先扶智
在走访过程中王伟发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何让村民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利益,如何让他们拥有技能便成为王伟所考虑的问题。2015年10月16日,王伟与村干部一同挑选50名柴洼庄村民参加“千村万民”农民技能培训,特邀来自汾西县农业、林业部门的两位专家授课。王伟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科技培训、实地指导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种植、养殖水平,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柴洼庄村村民外出务工基本属于打散工,没有固定的场所,更没有个人维权意识,务工群体比较被动。为此,王伟专程联系到了临汾市人才招聘市场负责招聘活动的同志,凡是有大型招聘活动,他都会在村里张贴招聘广告。王伟还建立了在外务工交流体系,村民共享就业经验、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鼓励外出务工村民加强联系,尽量脱离“单打独斗”,形成“群体作业”。
重组农业 发展梨园经济
王伟积极联系村中能人交流,得到汾西县高寒合作社负责人刘耀山的帮助,依靠团柏乡双千亩水果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完成了农村土地流传,让农民参与到经营中,而且还为村民提供了定向务工的渠道。目前,柴洼庄村已栽植梨树3000多亩,每当农忙时,公司优先雇佣柴洼庄村民完成浇水、栽苗、套袋等劳工作业,并按照工种不同补发劳工费,每日50元到100元,以补贴家用。
精准扶贫 到村到户到人
初上任时,王伟响应上级号召,通过走访调查、建档立卡,对村里贫困户进行摸底。有村民不理解,打电话给他:你这个小屁孩儿,知道啥?你才来多少天,就能定了贫困户?”王伟和村民解释,在说不通的情况下,他邀请了有意见的农民李根赵跟随他进行走访。
从上午11时到下午16时,李根赵跟着王伟走访村民数十户,看着王伟耐心教村民填表登记,细心询问家庭情况,偶尔侧面打听邻里情况,替不会写字的老人抄写申请表,李根赵拉住王伟的手说:王书记,是我不对,我听别人说,你和村干部私下定贫困户,一时脑热才……你放心工作,以后不但我不闹了,柴洼庄村谁也不会跟你闹。”就这样,他用实际行动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和农民成为朋友。
“吵架只是为了把扶贫工作做细,让群众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一个村民不明白就说明我的工作没做细。”王伟如是说。
从去年8月到今年5月底,王伟驻村期间修补受损公路、维修饮水管道、栽种绿化树木、慰问贫困村民、筹资爱心助学、申办示范农村……每一件事都不折不扣地将全市扶贫政策落实到了农村,每一件事情都有始有终地把惠民成果送给了农民。
柴洼庄村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据村民介绍,这是当时老祖先在这里安家时种的,距今已有很多年的历史。这棵槐树见证了柴洼庄村几代农民的生活,也目睹了如今的贫穷落后。王伟来到柴洼庄村后,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努力完成精准扶贫的国家大计,实实在在地促进农民增收。正如王伟所说“不想当农民的‘第一书记’不是好‘第一书记’,先当农民再当书记!” 猎奇 许笑梅 郭斌 赵继存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