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为民谋发展
——记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驻村“第一书记”冯赟
临汾新闻网讯 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占地1200余亩,全村共有295户852人,该村耕地中有400余亩属坡地浇不上水,全村人均一亩多地。该村交通相对便利,所以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
冯赟,湖北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公务员,2015年8月出任道教村驻村“第一书记”。
精准把脉 找到扶贫重点
作为一名在南方长期生活的年轻干部,冯赟入村后面临的是语言交流不畅、生活习性不同、农村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此,冯赟不仅努力研习各种理论知识,还走遍村中各户,拉家常、话生产、问情况,通过走访,他了解到道教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偶尔有人回村探亲,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贫困人口有90户255人,因为人均耕地才一亩多,所以人均收入比较少。
前年政府建了97个大棚种甜瓜和蔬菜,种的好的一亩能收入几千块钱,技术不好的也就能保本。很多年轻人在外打工,因为没技术,只能在工地做小工、在饭店做服务员,整体收入还是少。
抓好党建 凝聚支部力量
加强党组织建设是“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冯赟上任后,与每一位党员谈心,认真倾听大家意见,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专题讨论党和政府政策、精准扶贫相关工作精神以及村里的重点脱贫工作方向,并积极培养后备力量。
面对村党员平均年龄52.4岁,最小年龄42岁,近五年仅发展了1名党员,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的现状,冯赟与村里年轻人一对一沟通,得知有年轻人回村便立即联系,积极做思想工作,目前已有4位年轻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因势利导 推进精准扶贫
道教村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道教村人,为了转变村民对传统扶贫“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冯赟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并联系企业为村里捐助了电脑、复印机、电视机等,让村民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吸取一些先进理念。冯赟和党员干部一起给村里建了一个太阳能澡堂,又联系以前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北京科新生物,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残障的人捐赠了100个坐便椅。
大约十年前一次扶贫活动中,相关部门通过考察,确定了道教村适合种植樱桃树,因此扶持道教村种植了近100亩樱桃树,但樱桃树需要八年才能挂果,因此没过几年大多人便把樱桃树砍了,剩下22亩樱桃树。现在樱桃树有了收益,每亩年收入约万元左右,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来说,收入颇为可观。因此,冯赟通过做思想工作,不少老百姓又有了种植樱桃树的想法,他便通过西安某大学一位教授,联系到了一批优质品种樱桃树,三年便可挂果,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很高,2016年便新增了70亩的樱桃树。冯赟现在带领村民外出考察,规划销售问题。道教村以前曾大力发展养殖业,但现在仅剩几户人家还在养羊,因为不能形成规模养殖,养殖户的收入无法提高,下一步冯赟想帮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户收入。
冯赟目前正研究并引导村民接触电子商务,同时针对道教村的现状规划“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结束语
冯赟说:扶贫,给钱给物是最容易的,给想法是最难的。钱和物总会用完的,如何改变农民的发展意识才是体现驻村“第一书记”的价值所在。
八个月的时间,冯赟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发掘并积极引导村民的致富思路,扭转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或许这便是冯赟来到道教村的价值。
猎奇 余正林 党波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