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郭美玲:巧手编织晋绣梦

2016-07-12 09:31: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千余年来侯马刺绣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传人。侯马晋绣工布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美玲则是当今侯马刺绣大军的领军人物。

  4月18日,记者来到了侯马市郭美玲的工作室,她正在自己创办的刺绣坊里,向徒弟们讲解刺绣针法。轻盈的绣花针在手指间流动,随花线在底布上下蜿蜒,一只花蝴蝶跃然于粗布上,形象逼真,令人叫绝。

  采访中,记者感觉,郭美玲就是一个为刺绣而生的人。只要谈起创作,她的话就停不下来,语速很快,思维极其活跃。“现在年龄大了,以前很多事情都回忆不起来,可只要说到有关刺绣的事,我的头脑立刻就变得非常清晰。”在老伴儿眼里,郭美玲是“完美主义者”,同样的题材,每创作一次她都会有所超越。创作起来,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觉,对刺绣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郭美玲也坦言,在事业发展上,家人确实给了她莫大的支持。“说起做家务,那真是太惭愧了,连熬米汤的锅都让我给烧坏了十几个。没办法,一进入刺绣状态,啥都忘了,眼里就只有针和线。”

  郭美玲,1957年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自小受到刺绣艺术的熏陶,她的曾祖母是远近闻名的“巧手儿”,曾在清朝宫廷当过绣娘。祖母也是当地的“巧媳妇”,曾被选去给县太爷家的小姐绣结婚嫁衣。到郭美玲手里已是第五代传人了。在她七、八岁的时候便掌握了刺绣手艺。数十年来,郭美玲秉承家训,专攻女红,纳百家巧妇之长,遍习晋南及各地民间刺绣技艺,潜心整理研究、创新民间刺绣工艺品,她在实践中总结的“阿绣、门环绣、跳三针”等绣法被称为晋绣中的绝活。

  郭美玲先后开发出绣花鞋、仿古香包、时尚鞋垫、晋商图、十果绣花系列、艺术壁挂、宫廷玲珑枕等作品,并且独创了有别于布贴的剪布艺术,复活了我国自汉代后就失传了的“剪縑帛”技艺。色彩常以艳丽醒目的色调为基础,用赤、青、黄、黑、白五色,以浓、厚为基本特征,巧用中间色,使绣品整体色彩艳而不俗、亮而不浮、质朴大气,突出了山西民间绣活的特色。

  多年来,郭美玲传授技艺900余人,徒弟遍及海内外。在家乡搞一个“刺绣村”,让侯马刺绣代代传承,这一直是郭美玲的一个心愿。2011年,郭美玲开办了晋绣合作社,拥有21位绣娘、10位绣奶、2位男绣工和杨海丽这样的“洋”徒弟。她言传身教,辛勤培养习艺弟子,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侯马刺绣的代表性作品西厢记(一套16幅);晋祠“千年古柏”“仕女”;动物、花、鸟、风景、观音、如来佛等;“晋商”;十二生肖、三寸金莲、烟荷包、凤凰等;礼佛图等已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在侯马刺绣领域,郭美玲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说:“我也快60岁了,创作一幅作品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几个月。这几年,明显感觉心力、眼力都跟不上了。心里特别着急,这门刺绣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现在的绣工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年轻女孩,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很少有人愿意来学,来了也未必能沉下心钻研这门技艺。”

  不服老、不服输的郭美玲,依然一边创作着,一边规划着未来。她说:“这些年创作的题材过于庞杂,我打算以后把精力重点放在婚礼类、生肖类和收藏类上,再成立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主打中高端刺绣作品。”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政府和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关心、爱护、扶持侯马刺绣这门技艺。

  郭美玲辛勤的劳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得到人们的认可,荣获了较高的荣誉。2016年她被选聘为“中共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晋绣梦而努力奋斗着。

  记者 陈华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