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陈华深信“土可生白玉,地可产黄金”。
在过去19年的时间里,始终秉承这一信念的陈华扎根田野、心系农户,投身“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设施蔬菜农业建设中,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精准扶贫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创造了设施蔬菜园区特色、高质、高端、高效“一特三高”的历史最好记录,实现了农民“土能生金”的美好愿望。
尽管陈华有着多个头衔: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一次妇代会代表、浮山县农业委员会高级农艺师、浮山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主任,但她在介绍自己时仅用一句话带过:“我只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
陈华与农业技术工作的结缘,要追溯到1997年。
当年7月,她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浮山县农业局工作。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她,深切知道农民的需求和愿望,她想要“为农民多做点实事儿,增加他们的收入”。
2010年,省政府启动了“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浮山县被列为晋南盆地板块具有设施蔬菜建设区域优势的核心县。
彼时,初为人母的陈华为此付出了大量辛苦的努力。为了让农户转变观念,经营设施农业,她鼓动亲戚朋友自贷资金投入到印象田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温室建设中,带动建设设施蔬菜的热潮;为了使设施蔬菜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她给自己不到周岁的孩子断了奶,坚持每天白天深入园区细致观察自然资源条件、督促指导规划棚体建设方位等工作,晚上回家加班总结整理经验做法及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完成全县蔬菜园区规划文本初稿、编写蔬菜项目可研报告等工作。
陈华明白,设施蔬菜是民生工程,每个大棚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
2011年2月28日,一场暴雪突然而至,一尺多厚的积雪令没有应急防范经验的设施菜农手足无措。事实上,陈华比菜农更加心急,她和县农委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赴园区。然而,积雪成冰的路面使得他们乘坐的车辆极难前行,仅5公里的路,他们用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
一到园区,陈华就忙着帮菜农们清理棚体上的积雪。等到积雪全部清理完毕时,已是当晚23时许,每个人都累得精疲力尽。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刮大风时,陈华担心设施棚体的抗风强度,所以提前指导农户拉紧压膜线、封严风口;下大雨时,她担心设施棚体的排水问题,所以提前指导农户疏通水渠,排涝减灾;下大雪时,她又担心设施棚体的抗压强度,所以提前实地指导农户清理积雪、防寒保温……在她眼中,每一个大棚都像是她的孩子。
2014年,浮山县提出了打造全县域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县的目标。陈华和该县蔬菜技术服务团队一起,在浮山印象田园生态农业项目区率先创新科技,采用水肥一体化简易基质集中施肥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种植温室无土栽培有机西红柿1座,栽培种植过程严格按照温室有机西红柿栽培技术规程执行。2015年3月,种植的西红柿荣获北京东方嘉禾认证有限责任公司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有机西红柿总产量10吨,同时发放3万枚有机认证西红柿防伪追溯标志,产值达12万余元。目前,2016年的有机西红柿已开始转红,即将上市。
为了推进印象田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提质增效,打造“浮山印象田园”农产品品牌,陈华前往辽宁凌源、山西运城等地参观考察了解特色设施农业种植技术。2015年春节前后,正值盆景销售和采摘观光的旺季,陈华引进种植的温室百合花和奶油草莓吸引了周边县(市、区)的人们到园区赏花、采摘、游乐……
此外,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里,陈华不断琢磨、积极探索,获得了“一种水后简捷定植方法”和“一种联栋大棚地暖式节能蔬菜育苗装置”2项专利,并在国家和省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论著10余篇、编写了实用技术手册10余种,从技术层面切实解决了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有心人,天不负。19年来,陈华获得了30余项荣誉:2010获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先进个人;2013年获省农业厅、省农林水工会“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优秀工作者;多次获市农委“蔬菜工作先进个人”“服务基层先进工作者”……
19年,弹指一挥间。在岁月中,陈华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她“土可生白玉,地可产黄金”的信念。看着一排排坐落有序的大棚,看着一辆辆装满蔬菜的大车,看着一张张菜农幸福的笑脸,她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