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王海明:无悔奉献 传承中国武术

2016-08-05 09:28: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通背拳史 了如指掌

  “南官庄是洪洞城的北大门,一条河从村前而过,南官庄桥是古官道上的重要关卡。古时候,每逢有朝廷官员到洪洞,当地知县就要到官庄桥前迎接送行,官庄的村名也许就是这样得来的。”南官庄人王海明幽默地说道。

  “南官庄村有着光荣的历史,中共洪洞第一党支部曾在这里生根,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设在南官庄的碉堡被游击队成功端掉,而这次破袭战是在‘耍拳’的掩护下进行的。”已近花甲之年的王海明介绍了通背拳与抗日战争、南官庄的渊源。

  南官庄的拳也叫通背拳,但是拳谱与洪洞民间流传的拳谱有着天壤之别,令人惊奇的是,两个拳法的定式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有趣现象,王海明解释:“这是广济寺的和尚传给村里的,樊二爷教给师父师宝珠,师父又传给我们。”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南官庄村跟师父学拳的有宋家兴、郑金锁、郑新平等15人,现在仍有五六个人坚持练拳。师父教拳很重视基本功,当时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学习热情很高,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将师父的所有套路全部学完,“现在想起来,当时太幼稚了”。

  虚心求教 多方学艺

  1975年,到太原冶金学校求学时,王海明已经练了三四年的通背拳。假期回到家乡,从拳友口中得知,在太原兴安化工厂有一同乡学的也是通背拳,经常代表太原队参加比赛。

  王海明在兴安化工厂宿舍见到了三十多岁的樊汉武。据他了解,樊汉武还没有收徒传艺。出于对武术的执著和好奇,王海明还是虚心请教。“见了比自己强的就拜师,只要知道哪儿有教拳的师傅,抽空就会前去学艺。”

  “当时一起去见樊汉武的还有李增国(洪洞韩侯村人),见到樊汉武时他正坐在床边拉二胡,我说明来意,并讲述了向师父师宝珠学习通背拳的过程,还演示了所学拳艺。”王海明回忆。“看过自己演示的拳术套路,他就收下了我这个弟子。”

  在太原学习时,王海明还拜武耀文为师,学习形意拳。

  虽然要学拳,但课程不能耽搁,王海明只好利用休息时间先到兴安化工厂学通背拳,再到山西机床厂练形意拳。

  1974年,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瓮万荣的女儿嫁到了南官庄村,王海明得知此消息后,与几个伙伴相约,径直找到了大师。他们向瓮万荣展示了南官庄村的拐子,并演练了拐子擒枪对打,大师看了后将拿手好戏——九节鞭传授给他们。

  听说周壁村的张百锁是个好把式,于是王海明又与几个小伙伴骑自行车到周壁村拜张百锁为师,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散打技艺。

  王海明的爷爷与张金榜大师关系不错,曾向大师学过太极拳。看到大师行拳如水,流畅自然,王海明又学习了太极拳的拳法。

  业余生活 武术为主

  从太原冶金学校毕业回到洪洞后,王海明被分配到了小山沟煤矿。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樊汉武,这才知道师父的住处与他上班的地方离得很近。

  在小山沟煤矿工作期间,王海明每星期都不回家,而是到樊村师父家练拳。工作调整后,因忙于工作,加上到樊村的距离也远了,王海明和师父在一起练拳的时间少了,但只要有空,他还是要挤出时间与师父相聚。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十余年的学习与练功,王海明对洪洞通背拳有了新的定位。这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拳种,理论体系完整,各种手法、靠法、拿法、跌法,如滚滚长江滔滔不绝。

  回到县城工作后,每到星期天,王海明就会骑自行车到周壁村与师父张百锁切磋学艺。

  搭建平台 传承国粹

  “多年的习练,增加了见识,锻炼了身体。作为业余武术爱好者,王海明曾代表县里参加了数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王海明总结自己的习武经历。

  2013年,洪洞通背拳研究会成立,王海明被选为秘书长。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已近花甲之年的他组织全县的民间武术家、武术爱好者在一起进行研讨、演练。

  “研究会是一个桥梁,共同研究、挖掘、整理、发展洪洞通背拳文化才是目的。同门弟子携手传承洪洞通背拳,弘扬中国武术,是大家的责任,我们一定会努力前行。”王海明说。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