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晁剑峰出生于霍山脚下,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际,带头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成立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健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2000万元,现有土地面积2350余亩,养殖区有1000头牲畜,年加工出售小米3万盒,综合收入500万元,年利润220万元,年可带动村庄闲置劳动力2000余人次,为拉动当地经济,提高就业率,形成示范效应等做出很大贡献。
迈出一步,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2008年,在企业任工会主席的晁剑峰陷入了苦闷与彷徨,因受市场及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所在企业效益下滑,处境堪忧。是破釜沉舟、自谋生路还是等待安置、随遇而安,他一直犹豫不决。那时,身边传来了不同的声音,“企业比较稳定,安心待在企业起码是有保障的”“现如今企业前途未知,不如搏一把,没准儿就开拓出自己的天地了”……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晁剑峰结识了一位在生态农业公司工作的农民朋友,了解到这方面的效益,结合霍州市具备充足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有利时机,自主创业的念头越发强烈起来,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职,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
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种地经验的晁剑峰开始频繁穿梭于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进行详细考察,在不断的考察中,一个集优质无公害小米、豆类等特色种植和肉牛肉驴等特色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的雏形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2011年,他跑遍了该市三教乡的沟沟坎坎,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终于选定了上三教村未利用的河滩地作为公司地址。每天早上6点多他就来到工地,白天盖厂房、整土地、修田间路,事无巨细,件件亲为,晚上与乡、村两级干部一同走进村民家中协商道路用地、租种土地等事宜,经常到深夜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土地问题解决好之后就要进行精准考察,确定究竟什么品种才是最适合种植的。最终用了半年的时间引进新品种,试种张杂谷,当年就获得了丰收。后来由谷子产生附属品——秸秆,多达230吨,为形成生态循环,晁剑峰再次考察养殖,最终选择驴进行试养。2013年8月引进第一批驴,最终完成了土地和养殖的扩规,2012年到2015年的3年间都在持续进行建设,扩大规模。
期间遇到的挫折也不少,2014年为了扩大土地利用曾经引进核桃树苗,由于生长周期长、市场效益低,而且浮动大,不得不中途放弃。虽然成为了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是晁剑峰及时放弃,选择新的植物——巴旦木,现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人事方面的挫折也遭遇过,在公司发展的初期,晁剑峰任用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但是后来他发现这极容易形成特权化,直接间接地导致了公司的损失,于是在这一方面他也在总结,不断完善用人制度,提高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正是对于大大小小问题的经验总结,才能让他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从而使公司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稳扎稳打,蒸蒸日上,坚持学习,掌握技术,为创业打好基础。晁剑峰平时注意加强政治学习,每天坚持看电 视新闻与报纸,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与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只要是国家倡导的支持的都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为创业打好政策基础。他还订阅各类农技书籍及果树栽培技术书籍,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创业打下技术基础。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创新是晁剑峰一直的理念。从开始单一种植到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他们经过了艰难困苦的探索,有失败教训,也有成功经验。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优惠政策落实,他逐步把加工转向了绿色和生态循环农业,进行资源再利用。
公司建成后,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晁剑峰先后请多位专家为农民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并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有两百多户农民形成特色种养的路子,户均增收200%。不负众望,晁剑峰2013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致富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的荣誉称号。
谈到对于公司的定义,他简单地用12个字来概括:上规模、强产业、建园区、创品牌。至于他心中的企业家是怎样的形象呢,他认为企业家根本不需要荣誉证书,工人的工资是否能按时发,工资是不是年年涨,帮助多少人解决工作问题,这些才是评判一个企业家的标准。在晁剑峰的公司里,无论是在职还是已离开的员工,对他都有很好的口碑,这也是企业得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公司的发展就是三大方面:资金、管理、市场。说起来容易,可是真正处理好着实不易。晁剑峰谈到:“同期发展的公司,现在大多数已经倒闭,如果说我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坚持。既然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就必须坚持。爱拼才会赢,坚持才能笑到最后。”杨喆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