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文史研究员周文洁:平阳文化的“活化石”

2016-08-18 10:08: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初次见到周文洁老先生是在洪洞万安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周老住在侧边的厢房,房间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

  见到周老先生时,他正在看书。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他精神抖擞,丝毫不见岁月的沧桑。

  提起周文洁,熟识他的人无不对他充满敬意。“别看周老师已是耄耋老人,可是他认真钻研的那股劲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尤其爱研究历史,他所看过书籍的数量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周老的朋友王先生说。

  人无志而不立

  提起周老对历史和书籍的热爱,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周老出生在洪洞县一个农村家庭,家里以种地为生。但是父亲和爷爷都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尤其是在地里干农活的时候。“正因为他们的故事,才让我觉得原来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故事也可以这么精彩。那时候,我就想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学习更多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回忆往事,周老淡然地说。

  儿时立下心愿,促使周文洁在学生时代博览群书。“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次课堂上老师问班里的同学,谁能把中国的历史朝代从古至今背下来。当时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回应,我站起来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老师也有点震惊,没想到自己的随口一问,竟然真有学生能够回答上来。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至今还记得老师的话,他说‘看来你是真的喜欢历史’。”老师的肯定更坚定了周文洁钻研历史的决心。

  认真对待每一本书

  成年后的周文洁为生活所迫,虽然没有从事有关历史研究的工作,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读书。在外人眼里,他对书的热爱几近疯狂。为了能够购买更多想要看的书,他经常节衣缩食,宁愿不吃饭,也要将喜欢的书收入囊中。

  周老不但爱读书,更懂得爱惜书。他常说:作为一个读书人,一定要爱惜书。”凡是他看过的书,里面除了认真做的标注之外,几乎看不到其他任何损坏的痕迹。哪怕几十年的旧书,即便是字迹模糊,也被他压得整整齐齐。

  大学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但由于时间有限,他也仅仅是粗略读过。就是这粗略一读,这篇文章却在他心里深藏了几十年。“那时候就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特别好,应该认真多读几遍。”带着年轻时的遗憾,退休后的周文洁几经周折,再次找到这篇文章,认真拜读了四遍。而且每一遍都认真做了读书笔记,每一遍都写出了不同的读后感。

  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待书本都那么认真,对待学问周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退休后的周文洁没有像同龄人那样乐享天伦,而是重拾自己年轻时的梦,继续钻研历史。为了迎接自己退休后的新生活,临退休之时,他还特意为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以示庆祝:五十六十不为老,灿烂年华刚揭晓。往事如烟归遗忘,前程似锦待塑描。公职眼看将辞谢,嘉业起步临旭朝。再拜师傅重学艺,立志苍松结蜜桃。”

  周文洁自始至终坚信,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那么在史前史研究的道路上就一定会少走弯路。”正是由于他的认真、执著,有时候一个问题,他要反复研究很多遍,经过深思熟虑和充足的证据之后,才敢下笔定论。

  2016年,周文洁应邀来到洪洞县万安镇。当时为了定论真正的娘娘庙就在万安,他不仅饱读了有关尧舜文化相关书籍,更是多次去历山和羊獬了解当地的娘娘庙,进行比较。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考证,最终写出《万安有座朝阳宫》一文,让娘娘庙不再有争议。

  厚积薄发作贡献

  周老是一位比较谦虚的学者,史学文坛中存在争议是常有之事,每每遇到有争议的事情,周文洁都不会先急于发声。

  对待学问,周文洁做的更多的就是旁征博引、实地考察,倾听大众声音,从不会闭门造车。他常说:我们做学问,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更要用联系的观点,敢于否定。”

  平阳大地虽然是尧文化的发源地,但在此之前也曾经遭过多地质疑。河北省平山、江苏省高邮、湖南省攸县等地,都曾经宣称自己是尧都之地。周老经过多方论证、博古论今,最终得出结论“尧都平阳”,他的这一论断得到了诸多业界专家、学者的支持,使尧之故里归于平阳不再争议。

  记者 王隰斌 杨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